小摩擦頻惹命案專家憂心中國人心理狀況

發表:2005-06-20 17:09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小摩擦惹命案的消息近日頻見報端,人們不禁要問這個社會到底怎麼了?在中國政府大力宣導全民奔小康、拚經濟的同時,似乎忽略了國人精神生活、教育更需要奔小康。有社會學家對社會上「反人性事件」頻發深表擔憂,表示這不但是家庭、學校的過失,也是社會的責任,值得發人深思。

雞毛蒜皮小事卻引來殺身之禍。6日20日《南方都市報》的中國新聞---社會版頭條,就報導了一名16歲少女掐死77歲祖母。該報引述《內蒙古晨報》報導,包頭市一名輟學在家的16歲女孩,為了領兩個男孩回家睡覺,嫌她77歲的祖母礙事,竟殺害了撫養其成人的祖母。該名犯罪嫌疑少女被捕後,對記者說:「我很後侮,不害怕。」

6 月9日《南方都市報》也報導了兩則這樣令人髮指的消息。佛岡縣17歲女子因擔心4歲的侄女吵鬧驚醒熟睡的兒子,在勸阻侄女無效後,竟用枕頭和揹帶將其活活勒死。4歲女童失蹤當日,該女子還佯裝幫助尋找,後來是村民發現女童屍體。另外,佛岡縣石角鎮一今年40歲的男子洗碗時不小心打破飯碗,遭到年近八旬的老母親埋怨後竟持刀將老母親砍死。

翌日《新京報》又報導,一位元年僅16歲的少女夥同另一名15歲少女,把一個「總背後說壞話,嘴巴不老實」 的一女同學連扎其17刀,並且模仿電視裡的情節,把受害者拖到鐵軌上企圖殺人滅口。在得知自己被判處6年半有期徒刑後,16歲少女長舒了一口氣,與同樣站在被告席上15歲少女相視而笑,「我以為會判個七八年呢。」當被問到為什麼要扎那麼多刀時,該女生說:「我也沒有想過,一紮下去就收不住手了。」

當日《東方早報》跟進震驚滬上的浦東高行鎮「2.16」特大滅門殺人案。因拖欠房租350元與房東發生糾紛懷恨在心,起意報復,於大年初七連殺房東一家五口,週四,上海海市一中院宣判被告人楊輝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

早前4月11日《羊城晚報》報導,茂名市電白縣爵山鎮一名年僅17歲的花季少女,為了區區300元錢,竟狠下毒手謀殺年近七旬的老嫗。犯罪嫌疑人嚴某對謀殺老嫗劉某的事實供認不諱,在被問及是否對自己的行為感到後悔時,嚴某面無表情地說:「一點也不。」她表示,家裡人很寵愛自己,但社會上的人對她卻不好,反差太大,所以仇恨很多人。

5月轟動全國且給警界造成極大負面影響的「太原警察殺害北京警察事件」,恐怕連那個北京警察萬萬也想不到自己命喪黃泉,僅因為在等紅綠燈時和太原警察的小口角;04年3月,震驚全國的「馬嘉爵事件」,雲南大學大四學生馬嘉爵幾天內分別殺害4名同班同學的誘因就是,同學指責其「牌品不好」;2000年浙江省金華市發生的 「徐力殺母事件」,徐力對母親起殺機的原因更是不可意思:嫌母親給自己學習壓力過大。

對於這些駭人聽聞的社會現象,香港心理學會專業註冊臨床心理學家,兼中國南京大學犯罪預防與控制研究所特約研究員羅志華博士認為,這與中國人的文化背景有關。

羅志華對亞洲時報在線表示,基於中國歷史遺留下來的文化背景,形成中國人有一種不肯承認錯誤的性格;加上心理學上強調的「人觀」概念被現時的中國人扭曲,把 「人」的價值當作可隨便處置的物件看待,以致在受到壓力、產生忿怒但無法自行化解之下,便會利用毀滅對方作為一種宣泄的途徑。

「人」的價值被扭曲所帶來的心理社會問題,羅志華表示中國一直存在,只是以前不公開,而現在公開。他指出,因為資源不足,中國部分人民在不健全的生理環境下成長,帶來不健全的心理質素。一方面,工作過勞、飲食失衡等問題造成個人負責控制情緒的內分泌失調;另一方面,受到家人的暴力性「身教」下,造成一種惡性循環。

羅志華指出,人在受到壓力、產生忿怒後,一但未能自行分解,視乎個人反應,結果可能出現殺人或者自毀兩種情況,形成嚴重的心理社會問題。外向的人會將忿怒投射在別人身上,靠毀滅對方來得到心安理得;內向的人習慣把忿怒內化,最後走上自毀一途。

羅志華認為,從現時動輒殺人有上升的趨勢來看,中國已經響起一個值得關注的警號,如果不加以解決,將不可收拾。特別是中國的貧富懸殊問題嚴重,造成農村人及城市人的對立,為農村人帶來心理衝擊之時,他們亦沒有一個娛樂舒壓的方法和欠缺普及的心理輔助服務。結果除了釀成命案之外,亦會產生很多不同程度的社會問題,例如離婚個案上升、虐老虐兒、性侵害、影響個人生產力等,令很多人受害。

據他所做的研究報告指出,有情緒問題的人在出事前也會有一些具體徵狀顯現出來,教人可加以預防。羅志華表示,由於未能解決問題,病人思想會走進歪路,例如把所有錯處歸疚別人、經常有受害感、反應過敏、與家人關係惡劣、破壞或者投擲物件、失眠、血壓高、紅眼等。

羅志華說,心理學認為受壓者往往不能夠控制這些外來因素,如果妄圖控制的話,便會帶來以暴易暴的問題;所以個人如何調較及管理情緒成為一個解決問題的關鍵。

因此,他建議:情緒病人、病人的親朋和政府都要積極處理有關問題。羅志華表示,情緒病人方面,要多接納別人,多進行健康的運動或者藉宗教信仰令個人心平氣和;如果知道自己有毀滅別人的傾向,要看心理醫生或者進行藥物治療。病人的親朋方面,宜多聆聽病人的心聲,與病人建立關係,從而為病人進行心理治療,把病人的思維架構改良,由負面變為正面。政府方面,應成立心理諮詢中心,為有需要的人服務;提供職業發展,讓人民建立理想及目標,擺脫失敗心理;成立義工團隊關懷病人、探訪高危家庭,減低慘劇發生的機會;製作教育性的媒體講座,向人民宣傳心理健康的知識;以及在學校設立心理課程,由小學開始教授倫理、情緒管理及解決心理問題的方法。

近年這些令人髮指的社會事件,為中國心理健康教育敲響了警鐘。

中國各大高等院校在心理教育方面的情況,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教育部在2003年初下發了《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實施綱要(試行)》,明確要求各高校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專家大聲疾呼,心理健康教育列急需被列為必修課。馬嘉爵事件後,04年6月25日《中國青年報》援引廣東省中醫藥學會中醫心理專業委員會、廣東省心理衛生協會心理諮詢專業委員會聯合各高校心理健康專家稱,「建議各級教育機構必須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必修課的教學內容。」

《中國青年報》轉述廣東省高等學校心理健康與諮詢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邱鴻鐘教授提供的數據稱,每年的高校學生心理普查顯示,約20%的學生有程度不同的心理障礙,其中一半需要立即安排輔導,另一半學生則有間發性的精神問題,也需要精神諮詢。精神障礙成為每年大學新生退學的主因。但是,廣東100多所高校中只有 40%∼50%設置了心理諮詢機構。

而且,大學生中尤以貧困大學生的心理狀況甚憂。04年9月17日《中國青年報》刊出的寧夏大學學生工作部和教育科學學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聯合對寧夏大學在校貧困大學生的心理狀況調查結果顯示,參與調查的貧困生中有52.53%的人有抑鬱狀態或抑鬱傾向。一些貧困生表示,只要一有同學說自己丟了東西,我就覺得所有人的眼光都在看著我」;「我覺得老天不公,為什麼要把我生下來,生下來又不生在一個好人家」,等等。調查反映了當前貧困大學生心理狀況需要特別關注的現狀。


亞洲時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