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宋楚瑜恭維、吹捧清華時,我們可以聽到熱烈的掌聲。當宋楚瑜信誓旦旦地表態反對「台獨」時,我們可以聽到熱烈的掌聲。當宋楚瑜大講中華民族的未來、謳歌統一時,我們可以聽到熱烈的掌聲。然而,當宋楚瑜講到海峽兩岸的兩個清華,清華經驗是中西合璧的再生的經驗,是西方科學務實的態度和跟中華人本精神的巧妙結合,並強調清華的經驗就是全中國人最好的經驗時,全場竟然沒有掌聲,陷入了極為尷尬的一片沉默中,所有的在場者彷彿事先約好了似的,對宋氏口中包括「兩個清華」的「清華經驗」不予理睬、不予喝采。
當宋楚瑜講到臺灣經濟奇蹟真正意義不是在於富裕,而是均富,「臺灣經驗」其中之一就是通過公平的教育使每一個人都有向上流動的機會時,全場依然一片沉默,顯然清華學子對臺灣經驗毫無興趣,對每個人都應該享有公平的受教育機會更是漠不關心。
什麼時候鼓掌,什麼時候千萬不鼓掌,假如掌聲不是事先精心設計好的,那麼驚人的一致背後,無疑清楚地暴露出了在場清華人的思維習慣、內心世界。我們不能不驚嘆數十年來我們的教育:在這些考試精英、升學高手身上,我們已找不到一絲一毫獨立思考的能力、看不到一點自由的影子。他們的所有情感、追求幾乎都和當前的意識形態亦步亦趨。他們的腦袋跟著權勢的指揮棒轉動。他們只知道為統一、反台獨這類大詞激動、歡呼,失去了進一步追問歷史、思索未來的動力,連「清華經驗」都在他們當中激不起一點小小的浪花。作為清華人,難道還有比這更大的可憐和悲哀嗎?如果說宋楚瑜侃侃而談所謂成功的「臺灣經驗」,不能給他掌聲鼓勵,也不允許給他鼓掌,那麼為什麼在他大力張揚「清華經驗」時也引不來掌聲一片?無非是因為他指出了海峽對岸還有一個科技搖籃、精英輩出的清華大學,撥動了在場清華人敏感的意識形態神經。對此,聰明的宋楚瑜或許也想不明白吧。
在現場直播中不會鼓錯掌的清華人,這不是清華的榮譽。正如輸送成千上萬的技術官僚也不會給曾經輝煌的清華校史增添什麼榮譽一樣。其實,責任不能由年輕學子來承擔,不僅水木清華也好,整個泱泱大陸所有的高校最缺少的東西是什麼?當年,自然科學家竺可楨做浙江大學校長時認為,大學不應該只知道應用科學,而對純粹科學、人文科學置之不理, 「這是謀食不謀道的辦法」。他諄諄勸告大學生,千萬不要以懂得一點專門技術、作為日後謀生的地步而滿足。在他看來,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不能那樣頭腦簡單, 「必須有明辨是非、靜觀得失、縝密思慮、不肯盲從的習慣」。今天的大學生、研究生缺少的正是這樣的習慣,所以只能聽憑意識形態在自己的大腦裡跑馬佔地,任意擺佈,除了盲從別無選擇。放眼中國,再也沒有竺可楨,沒有蔡元培、胡適,有點是念錯別字的學官、欺上瞞下的學棍,再也沒有人告訴莘莘學子,不能光謀食不謀道。他們之所以只在「該」鼓掌的時候鼓掌,按部就班,絕不出錯,就是因為他們的師長也是以謀食不謀道為榮,以盲從為聰明,上行下效,謀食和盲從已內化為這些民族「精英」們的思維慣性,難怪連他們的掌聲都是如此規範。我想起了一句詩,在星月失色的天空下,連狗也學會了規規矩矩的走夜路。(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