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理各國事務衙門(1890年代)
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是中國晚清主管外交事務、派出駐外國使節,並兼管通商、海防、關稅、路礦、郵電、軍工、同文館、派遣留學生等事務的中央機構。初稱總理各國通商事務衙門,簡稱總理衙門、總署或譯署。咸豐十年(1860)清政府與英、法等國簽訂《北京條約》後,對外交涉事務增多。次年1月,恭親王奕訢、 大學士桂良、戶部左侍郎文祥奏請在京師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接管以往禮部和理藩院所執掌的對外事務。經咸豐帝批准,於同治元年二月(1862年3月)成立。
總理衙門由王大臣或軍機大臣兼領,並仿軍機處體例,設大臣、章京兩級職官。有總理大臣、總理大臣上行走、總理大臣上學習行走、辦事大臣。初設時,奕䜣、桂良、文祥3人為大臣,此後人數略有增加,從七八人至十多人不等,其中奕䜣任職時間長達28年之久。大臣下設總辦章京(滿漢各兩人)、幫辦章京(滿漢各一人)、章京(滿漢各10人)、額外章京(滿漢各8人)。
總理衙門的編製設置分:英國股(主辦與英國、奧地利交涉事務,兼辦與各國通商及各關稅務等事)、法國股(主辦與法國、荷蘭、西班牙、巴西交涉事務,兼辦管理保護民教及招工等事)、俄國股(主辦與俄國、日本交涉事務,兼辦陸路通商、邊防疆界、外交禮儀、本衙門官員的考試任免、經費開支等事)、美國股(主辦與美國、德國、秘魯、義大利、瑞典、挪威、比利時、丹麥、葡萄牙交涉事務,兼管設埔保工等事)、海防股(主辦南北洋海防,包括長江水師、北洋海軍、沿海炮臺、船廠以及購置輪船、槍械、製造機器和置辦電線、鐵路、礦務等事務。中日甲午戰爭後改名日本股)、司務廳(主管收發文件、呈遞折件等秘書性質的事務工作)、清檔房(主管繕寫文件及保管檔案等工作)、電報處(主管翻譯電報等工作)、銀庫。此外,直屬總理衙門的機構還有同文館和海關總稅務司署。
清政府設立總理衙門時,又在其下設三口通商大臣,駐天津,管理天津、牛莊(後改營口)、登州(後改煙臺)三口與外通商事務。1870年改為北洋通商大臣,管理直隸(約今河北)、山東、奉天三省對外通商、交涉事務,兼辦海防和其他洋務。另外,道光二十四年(1844)設立的五口通商大臣(曾駐廣州、上海,管理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口對外通商、交涉事務),1861年也列於總理衙門之下,並逐漸擴大職權,增管東南沿海及長江沿岸各口岸,兼辦海防和其他洋務,實際成為南洋通商大臣。但是,北洋通商大臣、南洋通商大臣與總理衙門在業務上的關係是平行的,只是在遇到疑難問題時,可與總理衙門咨商,由總理衙門備顧問和代奏朝廷。
光緒二十六年(1900)北京被八國聯軍攻佔,次年清政府與列強簽訂《辛醜條約》,並依約將總理衙門改為外務部,列為六部之首。
總理衙門由王大臣或軍機大臣兼領,並仿軍機處體例,設大臣、章京兩級職官。有總理大臣、總理大臣上行走、總理大臣上學習行走、辦事大臣。初設時,奕䜣、桂良、文祥3人為大臣,此後人數略有增加,從七八人至十多人不等,其中奕䜣任職時間長達28年之久。大臣下設總辦章京(滿漢各兩人)、幫辦章京(滿漢各一人)、章京(滿漢各10人)、額外章京(滿漢各8人)。
總理衙門的編製設置分:英國股(主辦與英國、奧地利交涉事務,兼辦與各國通商及各關稅務等事)、法國股(主辦與法國、荷蘭、西班牙、巴西交涉事務,兼辦管理保護民教及招工等事)、俄國股(主辦與俄國、日本交涉事務,兼辦陸路通商、邊防疆界、外交禮儀、本衙門官員的考試任免、經費開支等事)、美國股(主辦與美國、德國、秘魯、義大利、瑞典、挪威、比利時、丹麥、葡萄牙交涉事務,兼管設埔保工等事)、海防股(主辦南北洋海防,包括長江水師、北洋海軍、沿海炮臺、船廠以及購置輪船、槍械、製造機器和置辦電線、鐵路、礦務等事務。中日甲午戰爭後改名日本股)、司務廳(主管收發文件、呈遞折件等秘書性質的事務工作)、清檔房(主管繕寫文件及保管檔案等工作)、電報處(主管翻譯電報等工作)、銀庫。此外,直屬總理衙門的機構還有同文館和海關總稅務司署。
清政府設立總理衙門時,又在其下設三口通商大臣,駐天津,管理天津、牛莊(後改營口)、登州(後改煙臺)三口與外通商事務。1870年改為北洋通商大臣,管理直隸(約今河北)、山東、奉天三省對外通商、交涉事務,兼辦海防和其他洋務。另外,道光二十四年(1844)設立的五口通商大臣(曾駐廣州、上海,管理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口對外通商、交涉事務),1861年也列於總理衙門之下,並逐漸擴大職權,增管東南沿海及長江沿岸各口岸,兼辦海防和其他洋務,實際成為南洋通商大臣。但是,北洋通商大臣、南洋通商大臣與總理衙門在業務上的關係是平行的,只是在遇到疑難問題時,可與總理衙門咨商,由總理衙門備顧問和代奏朝廷。
光緒二十六年(1900)北京被八國聯軍攻佔,次年清政府與列強簽訂《辛醜條約》,並依約將總理衙門改為外務部,列為六部之首。
一、恭親王奕欣
奕欣 (1833——1898),愛新覺羅氏,道光帝第六子,咸豐帝異母弟弟。咸豐元年(1851年),咸豐帝遵宣宗遺詔,封為恭親王。咸豐三年(1853年),被令署理侍衛內大臣,參與京城防禦,隨後以親王身份在軍機大臣行走。 咸豐四年(1854年),補鑲紅旗蒙古都統、宗人府右宗正、鑲黃旗漢軍都統、宗人府宗令、正黃旗滿洲都統。咸豐五年(1855年),母靜黃貴妃死,因為母親爭皇后封號,招致咸豐不滿,遂被罷免一切職務。咸豐七年(1857年),復授都統。咸豐九年(1859年),授內大臣。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攻陷北京,奉命以親王身份留守北京,負責與英、法議 和,並分別與英、法、俄簽訂了《北京條約》。同年十二月,請求建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具體辦理涉外事務,成為近代中國第一個外交機構 。並以親王身份管理總理各國事務衙門。
咸豐十一年(1861年),咸豐駕崩於熱河,立遺詔讓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肅順等人為讚襄政務八大臣,把親王身份的奕欣排斥於政局之外。九月三十日,同兩宮太后聯合發動政變,即辛酉政變,逮捕了八大臣。隨後,被封為議政王,在軍機處行走,集各種大權於一身。同治四年(1865年),因受慈禧太后猜忌,被罷去議政王等一切職務,旋復軍機大臣、總理衙門大臣等職。 光緒十年(1884年)中法戰爭時,被慈禧太后藉口「委靡因循」,罷去一切職務,令居家養疾。開始了在家達十年之久 的閑居生活。光緒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之際,起用為總理衙門大臣,並總理海軍,會辦軍務,內廷行走。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奕欣病逝,時年67歲,懿旨賜謚「忠」。死後葬在今昌平崔村鄉麻峪村翠華山下。王爵由其次子載瀅之子溥偉承襲。其著作有《樂道堂文鈔》、《樂道堂文鈔·續鈔》、《樂道堂詩抄》、《萃錦吟》等。
咸豐十一年(1861年),咸豐駕崩於熱河,立遺詔讓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肅順等人為讚襄政務八大臣,把親王身份的奕欣排斥於政局之外。九月三十日,同兩宮太后聯合發動政變,即辛酉政變,逮捕了八大臣。隨後,被封為議政王,在軍機處行走,集各種大權於一身。同治四年(1865年),因受慈禧太后猜忌,被罷去議政王等一切職務,旋復軍機大臣、總理衙門大臣等職。 光緒十年(1884年)中法戰爭時,被慈禧太后藉口「委靡因循」,罷去一切職務,令居家養疾。開始了在家達十年之久 的閑居生活。光緒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之際,起用為總理衙門大臣,並總理海軍,會辦軍務,內廷行走。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奕欣病逝,時年67歲,懿旨賜謚「忠」。死後葬在今昌平崔村鄉麻峪村翠華山下。王爵由其次子載瀅之子溥偉承襲。其著作有《樂道堂文鈔》、《樂道堂文鈔·續鈔》、《樂道堂詩抄》、《萃錦吟》等。
二、文祥
三、瀋桂芬
桂芬(1818—1881) ,江蘇吳縣人,順天宛平籍,字經笙又字小山。道光二十七年進士,選庶吉士,與李鴻章、瀋葆楨、郭嵩燾等人同年同官。1863年以戶部左侍郎署山西巡撫,任內嚴禁鴉片種植,1867年起一直擔任軍機大臣,1869年起兼總理衙門大臣,任內與李鴻章、馬新貽、何璟、瀋葆楨等同年相互援引,對各省洋務運動的開展影響極大,支持派遣了以郭嵩燾為代表中國首批駐外使節,是清末洋務運動中央領導人中的漢人代表。
其人為官清廉,但因政見不同而與同樣擔任軍機大臣兼總理衙門大臣的李鴻藻結黨互攻,開啟了清末嚴重的派系鬥爭。身後謚文定。
四、寶鋆
文祥,姓瓜爾佳氏,字博川,號文山,盛京正紅旗人。道光進士。咸豐九年(1859年),在軍機大臣上行走,調戶部左侍郎。十一年(1861年)同奕欣奏請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並任總理衙門大臣,後升為協辦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等職。力主推行洋務「新政」,成為清政府洋務派首領之一。卒謚文忠。
其人為官清廉,但因政見不同而與同樣擔任軍機大臣兼總理衙門大臣的李鴻藻結黨互攻,開啟了清末嚴重的派系鬥爭。身後謚文定。
四、寶鋆
寶鋆(1807—1891),索綽絡氏,字佩蘅,滿洲鑲白旗人。道光進士。咸豐時曾任內閣學士、禮部右侍郎、總管內務府大臣。同治時任軍機大臣上行走,並充總理各國事務大臣、體仁閣大學士。光緒時晉為武英殿大學士。卒謚文靖。
五、董恂
八、李善蘭
五、董恂
董恂(1810-1892),初名醇,後避同治帝諱改詢,字忱甫,號韞卿,江都縣邵伯鎮人。1840年(道光二十年)成進士後踏上仕宦之途,至1882年(光緒八年)正月,以76歲高齡退休罷職,先後歷事道光、咸豐、同治、光緒4朝,歷任戶部主事、湖南儲運道、直隸清河道、順天府尹、都察院左都御史及兵、戶兩部侍郎、尚書。其中戶部尚書任期最長,自同治八年六月至光緒八年正月,達12年之久。在此期間曾充殿試讀卷、會試正副主考官,以及文宗、穆宗二帝實錄館總裁,又曾入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作為全權大臣,奉派與比利時、英國、俄國、美國等國簽訂通商條約。為維護國家利益,據理力爭,不辱使命。
1892年(光緒十八年)閏六月十八日,董恂病故,光緒皇帝曾賜祭文,稱其:「性行純良,才能稱職」。
1892年(光緒十八年)閏六月十八日,董恂病故,光緒皇帝曾賜祭文,稱其:「性行純良,才能稱職」。
六、毛昶熙
毛昶熙1817—1882),清末河南參陟人,字旭初。道光進士。咸豐十年(1860)以左副都御史銜,在籍辦團練圍攻捻軍。次年任內閣學士。同治元年(1862)隨僧格林沁在魯、豫、鄂、皖等地鎮壓捻軍,授禮部侍郎。先後調吏部、戶部,授左都御史。八年兼署工部尚書,在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上行走。十一年改任吏部尚書。十三年兼翰林院掌院學士。光緒八年(1882)任兵部尚書。
七、成林
七、成林
李善蘭在同文館與他的學生們
李善蘭(1810∼1882)清代 數學家。字壬叔,號秋紉。浙江海寧人。自幼喜好數學,後以諸生應試杭州,得元代著名數學家李冶撰《測圓海鏡》,據以鑽研,造詣日深。道光間,曾向經學家陳奐問學,擬著《群經數學》未成,後陸續撰成《四元解》、《麟德術解》、《弧矢啟秘》、《萬圓闡幽》及《對數探源》等,聲名大起。咸豐初,旅居上海,與英人偉烈亞力合譯《幾何原本》後九卷,完成明末徐光啟、利瑪竇未竟之業。又與偉烈亞力、艾約瑟等合譯《代微積拾級》、《重學》、《談天》等多種西方數學及自然科學書籍。咸同之際,先後入江蘇巡撫徐有壬、兩江總督曾國藩幕,以精於數學,深得倚重。
同治七年(1868),經巡撫郭嵩燾舉薦,入京任同文館算學總教習,歷授戶部郎中、總理衙門章京等職,加官三品銜,迄於逝世。
同治七年(1868),經巡撫郭嵩燾舉薦,入京任同文館算學總教習,歷授戶部郎中、總理衙門章京等職,加官三品銜,迄於逝世。
成林、文祥、寶鋆大臣合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