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那些風俗習慣日益遠去(9)(組圖)

發表:2013-06-17 15:24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看中國2013年06月17日訊】

七十一、宋‧抓週啐

時逢滿歲戲抓週,羅列書玩並硯籌。原是大人情願事,今番卻令嬰兒求。

《東京夢華錄》:‘生子百日,置會,謂之「百」。至來歲生日,謂之「周」,羅列盤盞於地,盛果木、飲食、官誥、筆硯、籌秤、經卷、針線應用之物,觀其所先拈者以為徵兆,謂之「試」。’《夢粱錄》:‘生兒至來歲得周,名曰周啐。其家羅列錦席於中堂,燒香炳燭,頓果兒飲食,及父祖誥敕、金銀七寶玩具、文房書籍、道釋經卷、秤尺刀剪、升斗等子、彩緞花朵、官楮錢陌、女工針線,應用物件並兒戲物,卻置得周小兒於中座;觀其先拈者何物,以為佳讖。謂之「拈周試啐」,其日諸親饋送,開筵以待親朋。」

 

七十二、唐‧折柳

跋山涉水輕別離,天涯芳草亦萋迷。只因登程常折柳,橋畔岸邊皆禿枝。

古人離別時,有折柳枝相贈之風俗。隋末無名氏《別詩》:‘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此為較早之思行人而折柳之詩。唐王之渙《送別》云:‘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近來攀折苦;應為離別多。’韓翃《章臺柳》:‘章臺柳,昔日青青今在否縱使長條似舊垂,也應攀折他人手。’敦煌出土唐代民間曲子抄本《望江南》:‘莫攀我,攀我太心偏。我是曲江臨池柳,者人折了那人攀,恩愛一時間。’最初因相思而詠柳,後來送別時折柳以示相思。王翰《涼州詞之二》:‘秦中花鳥已應闌,塞外風沙猶自寒。夜聽胡笳折楊柳,教人意氣憶長安。’〈折楊柳〉者,乃胡笳與笛之曲目名也。其取名折楊柳,當與離人相思有關。

七十三、唐‧步障

國殷民富誇盛唐,豪門出行步障長。可憐明皇幸蜀路,難遮風雨任淒涼。

晉代即有步障,貴族富家出門要用步障遮住路的兩側,尤其內眷不欲路人看見。《晉書》:‘王愷作紫絲布步障四十里;石祟作錦步障五十里以敵之。’唐代貴家婦女出門,仍用步障;在敦煌莫高窟唐代多處壁畫中有步障出現。但更多的不是長形固定步障;而是方形活動步障,以橫樑展障,梁中間接一豎杖,由男役持之,可以隨人移動。婦女下車,即用步障遮之。

 

七十四、元‧驛站送信

天涯海角難相逢,尺素傳[--嘩--消聲]遠征。驛站健卒鞭快馬,山高水長亦貫通。

秦漢已有驛傳制度。但至宋代才廢除唐代以民為驛夫的制度,而代之以軍卒傳遞。並實行急遞鋪。二十里有歇馬亭,六十里有館。《夢溪筆談》:‘驛傳舊有三等,曰步遞、馬遞、急腳遞。急腳遞最遽,日行四百里,唯軍興則用之。熙寧中,又有「金字牌急腳遞」,如古之羽檄也。以木牌朱漆黃金字,光明眩目,過如飛電,望之者無不避路。日行五百餘里。’宋雍熙二年,允許私書附遞。蘇軾就有‘亂山橫翠嶂,落日淡孤燈。奔走煩郵吏,安閑愧老僧。’的詩句,可能蘇軾托郵吏(驛卒)捎的就是私人信件。跑路送信的人稱‘急足’或‘急腳’。如《夷堅甲志》:‘陸氏晚步廳屏間,有急足拜於庭,稱鄭官人有書。’到元代,設有‘站’,郵遞的覆蓋面加大,速度也更為提高。

 

七十五、宋‧茶販

銀針碧螺漫自誇,玉壺沏煮勝紫砂。夏至日長行人少,擔歇柳蔭閑鬥茶。

陸羽《茶經》引晉代《廣陵耆老傳》云:‘有老嫗每旦獨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競買,自旦至夕,其茗不減。’所謂茗,即茶水;這老嫗是最早的茶水小販形象。後來雖發展有茶棚、茶館、茶樓,而小茶販仍然存在。範祖述《杭俗遺風》:‘杭州有茶司一行,最為便當:每擔一副,有錫壺兩張,其杯箸、調羹、瓢托、茶盅、茶船、茶碗……無不足用。’《夢粱錄》:‘在五間樓前大街坐鋪中瓦前,有帶三朵花點茶婆婆,敲響盞,掇頭兒拍板,大街遊玩人們看了,無不哂笑。’橋道坊巷,‘冬月雖大雨雪,亦有夜市盤賣。至三更後,方有提瓶賣茶。冬閑,擔架子賣茶、饊子,蔥茶始過。公私營干,深夜方歸故也。’‘夜市於大街有車擔設浮鋪,點茶湯以便遊觀之人。’宋人有《鬥茶圖》,描繪茶販間比美茶的活動。

 

七十六、金‧貨郎擔

鞀鼓街頭搖丁東,無須竭力叫賣聲。莫道雙肩難負重,乾坤盡在一擔中。

〈貨郎擔圖〉在宋人繪畫中有數幅。〈清明上河圖〉中即有兩架貨郎擔子;金代有〈乾坤一擔圖〉明代也有〈貨郎擔圖〉。《夢粱錄》中所記挑擔賣物者種類甚多:‘並挑擔賣油,賣油苕、掃帚……瓜、茄、菜蔬等物。’屬生菜類;‘又有鐃子、木梳……與各色麻線、鞋面、領子、腳帶、粉心、合粉、胭脂等物。’屬小百貨類;‘又有挑擔抬盤架,買賣江魚、石首……河蟹、河蝦、田雞等物。’屬水產品類;以及賣熟食、花草、糖果、玩具等,都有挑販,‘並於小街後巷叫賣。’一般稱貨郎擔,主要指賣小百貨之貨郎。

七十七、明‧磨鏡

雲想衣裳花想容,寶鏡綽約映春風。難見廬山真面目,撥霧還賴老磨工。

古代用銅鏡照面,用久則不明,需倩工磨之。如遇喜事,為使鏡面光潔,也要磨之,如唐王建《鏡聽詞》即有:‘重重摩挲嫁時鏡,夫婿遠行憑鏡聽。……可中三日得相見,重繡錦囊磨鏡面。’《夢粱錄》即載有:‘修磨刀剪、磨鏡,時時有盤街者,便可喚之。’與現今磨刀工相似。

 

七十八、清‧拉車賣酒

蒸出佳釀入酒海,驅車趕到圍場來。曲香何懼鯨飲量,醉倒獵手臥虎臺。

用車載酒在街市賣,唐代已有之。杜甫《飲中八仙歌》:‘汝陽三斗始朝天,道逢車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這種車就是運酒或賣酒的車。宋代挑酒桶賣酒,見於《水滸傳》中。清代燒鍋造酒,多用大型容器貯存;如用高麗紙裱糊大竹簍,塗以豬血,一般為酒簍;可容酒百斤以上者,名為酒海。以車載酒海售酒,多在人數眾多場所,如廟會、圍場等處。承德離宮藏有清代‘長白山老滿洲京旗駐防熱河興隆阿’所繪之《圍場風俗圖》,其中即有大車載酒海售酒之情形。

 

七十九、唐‧騎驢打球

吐番馬球號波羅,傳入大唐靡中國。民間亦好擊鞠樂,無奈馬少騎驢多。

馬球藏語稱波羅。在唐初傳入長安後,即為皇帝和貴族們所喜好。盛行情況可見《封氏聞見記》。尤其到唐玄宗時,打馬球風氣大盛。波羅球大如拳頭,用堅韌木料製成,內部挖空,外面塗色或裝飾。故又稱‘朱球、畫球、綵球、七寶球’等。球杖長數尺,擊球一端呈彎月形。球場寬闊平坦,兩端各有球門,兩隊球手騎馬入場,打進球門為勝得一籌,將籌插在球門上。當時也有在大街上打球者,也有騎驢打球者。如《逸史》載:李林甫‘年二十,尚未讀書。在東都,好遊獵打球,馳逐鷹狗,每天城外槐壇下,騎驢擊球,略無休日。既憊舍驢,以兩手返據地歇。’後來也有步行打球者,如王建《宮詞》:‘殿前鋪設兩邊樓,寒食近人步打球。一半走來爭跪拜,上棚先謝得頭籌。’

 

八十、唐‧相扑

孟賁古冶兩相搏,強者角抵在必得。今番對陣顯身手,他日三軍勇報國。

我國古代角觝最早進入宮廷,《禮記·月令》:‘天子乃命將帥講武習射御、角力。’在秦漢時的角觝不作為體育項目,而歸於百戲一類。唐《因話錄》載:‘文宗將有事南郊,禮前,有司進相扑人。上曰:我方清齋,豈合觀此事!左右曰:舊例皆有,已在門外祗候。’可見唐代相扑久已有之。巴黎藏敦煌唐代寫經上畫有兩個赤身著犢鼻褲者相扑的形象,可為形象佐證。宋代《東京夢華錄》及《夢粱錄》載:宋代宮廷御用之相扑手,乃御前衛隊左右軍士,名為‘內等子’。市井職業相扑手,則皆有名號。勝者受賞物品有:旗帳、銀盃、彩緞、錦襖、官會(鈔票)、馬匹等;‘須擇諸道州郡膂力高強、天下無對者,方可奪其賞。’亦有以相扑設擂,如《水滸傳》中所描寫者。故我國職業相扑,要早於日本(十六世紀日本出現職業相扑)。北宋還有‘小兒相扑、喬相扑’。更有早於全世界者,南宋景定年間(1260-1264)臨安有著名的女相扑手,《夢粱錄》記載了她們的名字:賽關索、囂三娘、黑四姐等。《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中相扑始於日本之說,並不正確。因為角力、相扑之類,歐亞許多民族都有,例如蒙古、伊朗、土耳其等,只是規矩有所差異而已。

来源:網文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