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心有節的中國竹文化(組圖)

發表:2013-06-26 12:4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看中國2013年06月26日訊】提及文化,人們會自然而然地想到文字、藝術、科學等等,但文化的產生和發展離不開定的自然生態環境,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地理氣候、動植物資源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其中對中國文化影響最深的植物資源中,雖竹莫屬。英國學者李約瑟說得好,東亞文明乃是「竹子文明」。

中國是的故鄉。全世界約有100屬1000多種竹子,而我國有37屬約500種。不僅竹類竹質資源豐富,而且養竹用竹歷史悠久。一首古老的民歌《彈歌》唱道:「斷竹、續竹、飛土、逐肉。」說明早在7000年前,我們的祖先已用竹子製作箭頭、弓弩等武器,用於娛樂、捕獵或戰爭了。竹與人類的文化生活結下不解之緣,自古以來,在中華民族的日常衣、食、住、行中,到處都有竹的倩影。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曾感嘆地說:「食者竹筍、庇者竹瓦、載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書者竹紙、履者竹鞋,真可謂不可一日無此君也。」

竹與文字

竹與中國文字結緣最早。可追溯到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1954年,在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遺址中出土的陶器上,有「竹」的像形符號。在甲骨文、金文中都有「竹」的像形符號和與竹有關的文字。古人以竹片作為文字的載體,用牛皮繩串起來編結成書,就是所謂的「韋編」。大教育家孔子勤於讀書,把牛皮繩多次翻斷,被人們作為「韋編三絕」的佳話傳頌。從戰國到魏晉長達八百年的歲月裡,人們皆用「竹簡」寫字、刻字、著書立說。我國最早的歷史文獻《竹書紀年》以及《尚書》、《禮記》、《論語》等經典,都寫在竹簡上。由於竹簡的利用,使中國文字記載的歷史可上溯到殷商時代,為中國文化的發展及歷史文獻的傳存立下了汗馬功勞。以像形表意為特徵的方塊漢字也因竹簡而被固定下來,逐漸形成了中國獨特的書法藝術。

竹與科技

竹在科技方面的應用引人入勝。早在商周時代,我國已發明使用竹鑽;西元251年李冰任四川太守時,便帶領民眾修筑了世界上第一座農田水利灌溉工程--四川都江堰。其中使用了大量的竹子。世界上最古老的自來水管是用竹子製作的,古時稱為「筧」。在盛產竹子的四川,漢代時人們已用竹纜繩打出了深厚度達1600米的鹽井。到19世紀這種竹纜繩打井技術才傳到歐洲,1859年美國在賓尼夕法尼亞州鑽出了第一口油井。早在9世紀我國已開始用竹造紙,造紙術成為中國四大發明之一。文房四寶之一的毛筆,竹枝是上等材料。久負名的湖筆已發展成羊毫、兼毫、紫毫和狼毫四大類、250餘個品種,既是人們得心應手的書寫工具,又是賞心悅目的工藝品。算盤是我國古代科學發明的成果,而它的前身「籌算」,就是用竹籤做籌碼來進行運算的。隨著火藥的發明,南宋時人們採用竹管製造出突火槍;元代,有人在椅子的四條腿上各綁一個大竹筒,裡邊裝上火藥,點燃後利用火藥噴射的反作用力,將坐在椅子上的人送入空中。雖說有點異想天開,你能說它不是最早的「載人火箭」嗎?明代,人們用竹筒製作成一種「二級火箭」,名叫「火龍出水」,發射升空時極為壯觀。

竹與建築

竹子用於建築藝術歷史悠久。漢代,能工巧匠利用竹子為漢武帝建造的甘泉祠宮,造形美觀。宋代大學士王禹偁在湖北黃岡做官時,自造竹樓,並寫了《竹樓記》,其中對竹樓的音響效果寫道:「夏宜急雨,有瀑布聲;冬宜密雪,有碎玉聲;宜鼓琴,琴聲和暢;宜詠詩,詩韻清絕;宜圍棋,子聲丁丁然;宜投壺,矢聲錚錚然;皆竹樓所助也。」真乃美奐絕侖。盛產竹子的南方,竹樓是尋常百姓家的房舍。西南少數民族如傣族至今仍住竹樓,綠樹芭蕉叢中掩映著座痤竹樓,充滿了詩情畫意。修竹何以成為建築中的龍材呢?竹子體輕質堅,皮厚中空,抗彎拉力強,渾身展現出力學美。科學家對竹子進行力學測定表明,竹子的收縮量很小,而彈性和韌性極強,順紋抗壓強度每平方厘米為800公斤左右;順紋抗拉強度每平方米厘米可承載1800公斤;其中剛竹的順紋抗拉強度每平方達2833公斤,享有「植物鋼鐵」的美稱。

因此人們用竹子代替鋼筋,澆鑄竹筋水泥建築物。竹子的抗彎能力極強,如大毛竹的空心度為0.85,抗彎能力要比同樣重量的實心桿大兩倍多。機械設計師從中受到啟發,研製出很有價值的空心轉動軸,在不降低承載能力的條件下可節約一半鋼材。著名建築大師貝聿銘從鄭板橋的《蘭竹圖》中受到啟示,設計建造高達315米70層的中國銀行大廈。這一「倣竹傑作」,巍然屹立於多颱風的香港,「千磨萬擊還堅韌,任爾東西南北風。」

竹與音樂

有了竹,才有了竹樂器有了音樂。在《漢.律歷志》中記有一個傳說,黃帝指使一個叫伶倫的人定「音律」。伶倫便去大夏之西,從崑崙山南麓取來了竹子,斷面節間,長6寸9分,吹之,恰似黃鐘宮調,音律優美。從此便有了簫笛等樂器。考古學家在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文物中發現了竹製的十三管古排簫實物,是目前考古文物中發現年代最早的排簫。古時稱音樂為「絲竹」,有「絲不如竹」之說。唐代,稱樂器演奏者為「竹人」。我國南方有一民間樂器,直接稱為「江南絲竹」。中國傳統樂器如笛、簫、笙、箏、鼓板、京胡、二胡、板胡等皆離不開竹。從那牛背上的牧童吹響動聽的竹笛,苗寨傳情的蘆笙,到現代流行音樂,都有竹樂器悅耳的演奏。我國第一家竹樂團所使用的樂器全都是竹子製成,以笛子來說就有十幾種,如只有一個孔的吐良、兩端堵口的,一支笛子可以同時吹奏兩個聲音的雙音笛,帶拐彎的大低笛,長達3.2米,重近5公斤的巨笛,短的僅有4.6厘米的口笛等。他們還研製出失傳千年的古代低音樂器「相」,用錘擊打的竹板琴,拍擊竹管發音的拍筒琴,根據民間漁鼓發展成的竹排鼓,用世界上最粗的竹子做的巨龍鼓,用1000多攝氏度高溫燒成的竹炭做成的能發出金屬般聲音的炭琴等。可以說中國的管音樂,實際上就是竹管音樂,演奏的樂曲是一種遠離塵囂的最清純最原始也最貼近自然的天籟之聲。

竹與竹編

竹編是中國人的最早發明。新石器時期己有了竹編器具,浙江錢山文化遺址中出土的200餘件竹編器物,說明當時我們的先人己有了較嫺熟的編織技能。古時,人們外出以竹笠遮雨,竹鞋踏泥;東漢時有了竹布;唐代嶺南一些州縣將漂亮的竹布作為貢品,進獻皇宮。隨著社會發展,文化生活的不斷進步,竹器種類花樣翻新日益增多,坐有竹椅、竹凳、竹沙發;臥有竹躺椅、竹床、竹蓆、竹枕;住有竹樓、竹屋;穿戴有竹衣、竹鞋、竹笠;貯藏物品有竹櫃、竹箱、竹匣;裝飾美化客廳的有竹屏風、竹帘、竹花瓶、竹燈籠;存放食品及食具的有竹櫥、竹籃、竹桶、竹盒、竹碗、竹筷;供書寫用的有竹桌、竹坐椅、竹筆筒、毛筆;農家常用的有竹籮、竹筐、竹篩、竹簍、竹簸箕、竹掃帚、竹笆、竹扁擔;捕魚垂釣用的有魚薪、魚罩、魚籠、釣竿;交通運輸上的有竹車、竹轎、竹滑竿、竹筏、竹船、竹橋;人們手中把玩的折扇、團扇以及老人用的手杖等。目前竹編工藝品己達數萬,品質高超,大型竹編立屏九龍壁榮獲國際珍品稱號;竹編白尾海鵰被送入美國白宮。竹刻工藝品分為浮雕、透雕和圓雕。浮雕是在竹材表面刻出近似立體圖像;透雕是把竹材刻透鏤空造型,刻出玲瓏剔透立體感強的工藝品;圓雕多採用竹根,因材施刻,就材造型,彫刻出完整的立體形狀,給人以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

竹與飲食

竹為中國食文化增色添彩。竹筍以嫩脆鮮美的風味受人青睞,《周禮·天官·醢人》中有「箈菹雁醢」、「筍菹魚醢」的記載。「箈」「筍」即指竹筍。歷代文人名士皆愛竹筍,唐代大詩人白居易《食筍》詩云:「置之炊甑中,與飯同時熟。紫籜折故錦,素肌擘新玉。每日逐加餐,經食不思肉。久為京洛客,此味常不足。且食勿踟躕,南風吹作竹。」詩人對竹筍的嗜好及懷念之情是何等強烈。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有一次路過於潛縣金鵝山時被竹林陶醉,即興賦詩:「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使人瘦,無竹使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詩未成,於潛縣令用「筍燜肉」款侍他,蘇東坡食後讚不絕口,情不自禁地吟完後兩句,「若要不瘦又不俗,還是天天筍燜肉。」

清代李漁稱筍為「蔬食第一品」,他說,食筍素宜白水,葷用肥豬。近代作家梁實秋的散文《筍》引人入勝,他懷念北京東興樓的「蝦子燒冬筍」,春華樓的「火腿餵冬筍」等名菜,說他從小最愛吃冬筍炒肉絲。國語大師林語堂妙論食筍,說竹筍之所以深受人們青睞,是因為嫩竹能給我們牙齒以一種細微的抵抗,品鑒竹筍也許是別有滋味的最好一例。它不油膩,有一種神出鬼沒般難以捉摸的品質。人們還以竹、竹米釀酒,清醇甘冽。庾信詩云:「三杯竹葉酒,一曲鵷雞鳴。」竹,還是藥用植物,明代大藥物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了堇竹、淡竹、苦竹的藥用價值。

竹與文人

竹,以神恣仙態,瀟灑自然,素雅寧靜之美,令人心馳神往;又以虛而有節疏疏淡淡不慕榮華不爭艷麗不媚不諂的品格,與古代賢哲「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志遠」的情操相契合,故古人有「君子比德於竹」之名言。這又與中華民族的審美趣味、倫理道德意識相吻合,自然而然地被引入社會倫理範疇,從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

竹,「依依君子德,無處不相宜」的風采和品質,成了高尚人格的化身和楷模。《禮記·祀器》中說:「……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四時而不改柯易葉。」將竹人格化並引入社會倫理範疇。《詩經衛風淇奧》云:「瞻彼淇奧,綠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賦予竹以人的精神、道德、情操。正因為竹如此引人,古代不少文人名士遠離人慾橫流的紅塵凡間,隱居深山僻壤,滿野竹林成為理想的解脫之地。他們以竹為伴,視竹為友,追求超脫凡俗的無拘無束的精神生活。晉代的阮籍、嵇康、劉伶等竹林七賢;唐代孔巢父、李白等竹溪六逸……文人們托身浪於廣袤的竹林,朝夕沐浴在修竹篁韻之中,枝疏葉柔清麗俊秀典雅的嬋娟風姿,挺拔凌雲堅貞不阿剛直有節的操守和特質,令風流名士如痴如醉,沉溺其中,賦竹吟竹讚竹為竹作譜,成了文人墨客的時尚。王徽之仰天高吟,不可一日無此君也!晉代王羲之在蘭亭修禊,稱「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以神來之筆描繪出「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的勝景。戴凱之愛竹研究竹,著了一部描述70多種竹子性狀的《竹譜》,這是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以四字韻文形式寫的一部植物學專著。

歷代的士人君子之所以醉心竹林,流連忘返,並非僅僅為了逃避現實社會,而是為了尋找一種精神寄託。人具有兩重性,一是社會的人,肩負著社會和家庭的責任;一是作為個別的人、具體的人,他要確認自我價值,體驗人的自由創本質,這種精神需求不是社會單方面能夠給予的。克服這種社會與個人矛盾,到大自然中去縱情山水,是彌補心理缺陷的一種方法,可獲得暫時的心理平衡。而綠竹猗猗靜謐幽雅的環境,成為理想的去處。唐代詩人王維歷經「安史之亂」,飽嘗塵囂煩惱之苦後,拋棄功名利祿之念,隱居藍田鄉下建竹裡館,潛心修行,徹悟佛法,靜習禪定,使心境歸於淡泊自然,「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詩人此時是何等的自由、愉悅、超脫!比王維稍晚的大詩人白居易,也是仕途幾經挫折,晚年退居洛陽,在「十畝之宅,五畝之園,有水一池,有竹千竿」的家園中,詩人在讀佛書習禪定之餘,「日晚愛行深竹裡,月明多在小橋頭。」處於修竹篁韻懷抱中的詩人,心寧神靜,體驗到較多的自我價值,生命之光得到升華。他還在《養竹記》中將竹比作「賢人君子」,高度讚美竹子的「本固」、「性直」、「心空」、「節貞」等品格和情操。

枝葉柔柔,鳳尾森森,龍吟細細,清秀俊逸的修竹之美,不知傾倒了多少丹青大師,為之揮毫潑墨。唐宋以來,以竹為題材的畫竹名家輩出,幅幅竹畫各以神姿仙態光照人寰。唐代畫竹名家蕭銳將所畫十五竿竹贈與白居易後,詩人讀竹感其意,作《畫竹歌》:「植物之中最難寫,古今雖畫無似者;蕭郎筆下獨逼真,丹青以來第一人。人畫竹身肥臃腫,蕭畫莖瘦節節疏;不根而生隨意生,不筍而成由筆成。」愛竹成癖的蘇東坡向畫竹大家文與可學畫墨竹,他對文與可的「胸有成竹」的繪畫理論推崇倍至。詩云:「與可畫竹時,見竹不見人;豈獨不見人,嗒然遺其身;其身與竹化,無窮出清新,莊周世無有,誰知此凝神。」在中國美學中,「淡」是一個極高境界,「作詩無古今,惟造平淡難。」集古今畫竹之大成,達到如此高境界者,首推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他對畫竹技法和理論的發展、完善,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竹林這一通身流溢著恬淡虛無幽幽靈光的伊甸聖土,孕育出竹子文明給人以感染和力量,使人去品味人生頓悟人生。愛竹詠竹畫竹,實是愛人詠人畫人。蘇東坡的「蕭然風雪意,可折不可辱」;鄭板橋的「烏紗擲去不為官,囊橐蕭蕭兩袖寒;寫取一枝清秀竹,秋風江上作魚竿。」以詩言志,借竹的形象抒發自已不媚權貴,格守淡泊正直的人格和情操。竹,不正是高風亮節的象徵嗎!

「未出土時便有節,及凌雲處尚虛心。」這是中華民族優秀品格和情操的寫照,也是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深深浸透竹的印痕之原因。



来源:網路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