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時報》亞洲新聞編輯、香港外國記者會(FCC)副主席馬凱(Victor Mallet)。(Getty Images/Paul Yeung)
【看中國2018年10月11日訊】(看中國記者鐘靈綜合報導)外國記者會第一副主席、《金融時報》亞洲新聞編輯馬凱(Victor Mallet)早前被港府拒發工作簽證,事件連日發酵,也令國際社會驚覺,香港或許已經不再是昔日那個「亞洲最自由的城市」。
《立場新聞》報導,8月14日,外國記者會邀請香港民族黨發言人陳浩天演說當日,資深政治評論記者、作家、外國記者會(FCC)前主席Stephen Vines,也在現場。
他形容,自己清清楚楚記得當日的場景,「我們常常邀請不同觀點的人士來演講分享,不知為何外界忘了這個想法。」
曾經任職英國《衛報》、《BBC》、《每日郵報》和《獨立報》以及《亞洲時報》顧問編輯,在香港居住、任職傳媒工作30年、目前在為香港電台主持人的Vines表示,不少國際傳媒機構,過去都將將亞洲區總部設在香港,是因為香港的司法制度健全、自由度大,「駐港的記者毋須擔心受獨裁政權打壓、跟蹤和監聽」。
「大陸政府一向對報道所謂『敏感』題目的外國記者絕不手軟,一貫的手法將記者逐出境外,香港政府如今首度引用內地做法,騆逐外國記者,不難想像國際傳媒機構的憂慮」。
外媒:為何我們還要留在香港?
Vines形容,馬凱不獲簽證或許並不是來自北京的直接決定,而更大可能來自香港政府的自作主張,「希望贏得中央讚賞」,「一觸及『港獨』紅線,就『自鳴得意地』(complacency)以此為令箭,先發制人向駐港外國傳媒開刀,連會毀掉香港國際聲譽也在所不惜。
對這名相當資深的傳媒人來說,「最可怕的是,他們(香港官員)以為這是北京高層想看到的情況。」
Vines透露,馬凱事件後,有國際傳媒機構近日舉行了區域性會議,臨時增加討論香港是否仍然是他們亞洲總部的合適選址。「他們會問:我們為何要留在這裡?為何不搬去租金較便宜、較少極權政府干預的地方。」
香港外國記者會總部。(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美國商界罕有發聲明:破壞香港競爭力
事實上,馬凱被拒簽的事件不但引起香港新聞界的關注,在香港的外商商會也罕有就事件發聲。美國商會昨日發表聲明指出,這次事件向外界發出一個令人憂慮的信息:「沒有新聞自由,資本市場不能有效運作,商業和貿易也不能可靠地進行」。
聲明強調,「任何壓制新聞自由的舉動,均會破壞香港作為龍頭的金融和貿易中心的競爭力」,並表明「香港理應向國際商界說明,在香港這個世界級城市,言論自由、通訊自由仍是穩固,以讓商界考慮香港作為一個重要的中心」。
不僅如此,美國商會也特別提及,事件已經引起國際商界圈子注意。過去國際商界一直認為香港是一個開放、自由的社會,給本地記者與編輯新聞自由、「大型國際傳媒也因為香港有法治、聯繫性和言論自由,以香港作為總部」,如同國際的商業企業看待香港的角度一樣,「我們也是支持自由貿易、市場開放、有道德和負責任的商業行為,更重要的是,我們也是支持具透明度和資訊流通的核心價值。」
去年10月,一直關注中國及緬甸等地的人權問題的英國保守黨人權委員會副主席羅哲斯,被港府拒絕入境,當時港府以「干預香港內政」為理由,引發國際爭議,但所引起的遠未及這次事件,因為羅哲斯乃政界人物,而馬凱只是一名新聞工作者,反映港府的政治紅線已經延伸到更多領域,越來越有「中國式」管治的影子。
事件不但反映外資對事件的憂慮程度超越過往任何外籍人士被拒絕入境的事件,也因為世界正站在一個特殊的時間點上。
Vines指出,中共一向以「殺雞儆猴」的方式打壓異見,雖然馬凱事件後,短期內未必再有外國記者被逐,但事件已令香港的自由留下相當大的陰影:「打壓已來到,現已有首名國際媒體記者被逐;愈來愈多參與示威的人被捕入獄;陳浩天不能參加立法會選舉。這都是以極快的速度來到,通常政府這類打壓會慢慢發生,但在香港卻急速地來到。」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