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 畢業等於失業?(組圖)

作者:林萃芬 發表:2020-07-20 20:53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武漢肺炎 林萃芬 畢業 失業
後疫情時代,畢業等於失業?(以下圖片來源:Adobestock)

後疫情時代 畢業等於失業?談7次「生涯轉型」教我的事…

回顧我自己的轉型之路,就像打開心靈的窗子。每當心裡覺得鬱悶難安,就想推開窗子,呼吸一下新鮮的空氣。每當生活出現瓶頸,就想推開窗子,尋找心靈的答案,了解自己到底哪裡不對勁。

【1】

人生第一次轉型,是在我大學畢業,即將進入社會的時候。當時由於唸的是大家眼中「最沒有前途」的中文系,為了找到未來的方向,希望不要嚐到「畢業即失業」的痛苦,我非常努力的「自我分析」一一列出自己個性的優缺點、特徵喜好,再參考各種職業需要的條件,然後天真地認為自己最適合走大眾傳播的路。

為了從「中文系」轉型到「新聞界」,我非常認真地去到各大專院校的新聞科系旁聽,滿懷熱情地請教表現優異的新聞界前輩,積極主動地跟相關人士推銷自己的理想抱負。大四的時候,我進入商工日報的專題小組,開始我的記者生涯。由於之前的專題經驗,畢業後我順利應徵進入新女性雜誌。

【2】

第二次的生涯轉型,是在我臨危受命,當上雜誌主編的時候。當時的我才剛踏出社會一年多,歷練不豐、能力不足,沒想到卻碰上總編輯罹患癌症的突發狀況。剛接下主管任務不久,我便發現自己需要快速成長,當時我才二十三歲,其他部門的同仁從三十歲到六十歲都有,該如何取得元老級員工的信任呢?該如何指揮各部門的員工一起合作呢?該如何掌握經營管理的先機呢?該如何熟悉各個往來廠商的狀況呢?

為了快速轉型,我開始接觸各種不同內容的課程,要怎麼當個雜誌社管理者?要怎麼經營文化事業?要怎麼預測未來的脈動......等等課程。我還記得當時上課的老師是前經濟部長王志剛,雖然上課內容已全數忘光,但現在回頭省思,發現這些課程我依然需要繼續學習。這次的學習經驗讓我領悟到,不管上任何課程,都必須經過「自省」和「消化」的過程,這些知識才有可能被靈活運用,不然就是「死的知識」。

不管上任何課程,都必須經過「自省」和「消化」的過程,這些知識才有可能被靈活運用,不然就是「死的知識」。
不管上任何課程,都必須經過「自省」和「消化」的過程,這些知識才有可能被靈活運用,不然就是「死的知識」。

【3】

第三次想要轉型,是在我當上雜誌主編多年,對工作的熱情逐漸減退的時候。當時我莫名地陷入情緒低潮,做什麼事情都不帶勁,看什麼事情都不順眼。即使現在看當時的照片,都還是可以感受到那股「莫名的怨氣」。很多人都不喜歡負向情緒,其實,負向情緒的功能就是在告訴我們:事情不對勁了,需要做些轉變,讓人生有不同的方向。

為了重新燃起工作熱情,我選擇放棄一切,到美國去進修廣播電視課程。在異鄉的這段期間,我嘗試各種新奇的事物,結交不同國度的朋友,樂於體驗各種型態的生活模式,積極參與不同名目的活動。這次的轉型經驗,使我深深體會,假如不要「自我設限」,其實轉型並沒有想像中困難;就看我敢不敢冒險,給自己一個嘗試的機會。

【4】

第四次想要轉型,是在我從美國回來,應邀擔任多家公司的顧問的時候。我慢慢發覺,我不能再用過去舊的工作方式,來面對新的工作型態。我需要針對不同公司的需要,收集不同的資訊;我需要針對不同老闆的個性,採用不同的溝通方式;不能全部「一視同仁」。有了這個覺悟之後,我開始養成隨時搜集資料,以及主動發掘問題的習慣。這樣我才能和各個不同領域的老闆討論問題,並且找到解決之道。

這次的轉型經驗給我最大的啟示是,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都可以幫助自己成長,並不一定非進學校上課不可。倘若能夠用心觀察周遭環境的轉變,自然能夠每天成長一點點。整理自己的轉型歷程,發現早在這個階段,我就已經進入彈性生涯時代,而且在當記者時養成的自我記錄、自我書寫習慣,讓我清楚自己的想法、感受,指引我下一步的轉變方向。

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都可以幫助自己成長,並不一定非進學校上課不可。
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都可以幫助自己成長,並不一定非進學校上課不可。

【5】

第五次想要轉型,是在我進入寫作的領域,成為專業作家的時候。在寫作的過程中,我強烈渴望靈感,那種感覺就像一隻飢餓的動物,到處找尋寫作素材。幾經尋覓之後,我終於明白每一次的成長經驗,就是最好的寫作題材,因此,與其「外求」,不如「自省」。只有親身體驗的故事,才是最感動人心的。

【6】

第六次想要轉型,是在我和相交多年的男友分手的時候。當時我很想知道,為什麼我會讓一個曾經說過「沒有妳,我活不下去」的男友,下定決心離開我?究竟我做了什麼,或說了什麼,會讓他受不了我呢?我開始回想自己的戀愛歷程,試圖從中找到一些線索。大量閱讀心理學的書籍之後,我有了一些發現,我發覺自己是一個很害怕承諾的人,似乎只要承認對方是我的男朋友,我就會失去自由,對方也不會再愛我、疼我。

我發現自己很羞於表達愛意,一廂情願地以為「對方應該知道我的心意」。我發現自己對男友的要求越來越多,如果對方不懂得適時拒絕我的話,心理壓力就會越來越沉重,互動的感覺也會越來越疲憊。

這次的經驗,讓我對人與人之間的親密關係、信任程度、感情需求,有了更深一層的了解。同時也激發我想要探索別人內心的想法,以及行為背後所隱藏的動機。不可思議的是,這次的成長經驗,對我現在做感情諮商有很大的幫助,因為不少當事人都跟我有相似的心理歷程,都是在最愛自己的人離去時,才興起自我探索的念頭。

被幸福包圍的時候,我們往往只在意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而忽略了對方的感受和需要。很多時候,強烈的震撼雖會帶來痛苦,卻也是最寶貴的成長養分。我常常跟當事人分享自己的親身體驗:好的結束是幸福的開始。學會好好告別一段愛情,我們就可以進入不同的成長階段。

強烈的震撼雖會帶來痛苦,卻也是最寶貴的成長養分。
強烈的震撼雖會帶來痛苦,卻也是最寶貴的成長養分。

【7】

第七次想要轉型,是在進入心理輔導的領域後。當時我對心理相關理論與各種諮商技巧越發渴求,除了積極參加不同諮商學派的工作坊外,我同時也去台大旁聽人格心理學、社會心理學。聽著、聽著,居然興起報考研究所的念頭。一起在台北張老師基金會值班的夥伴,鼓勵我去報考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研究所。

還記得考試的時候,看到人山人海的考生,心都涼了一半,有這麼多優秀的人才,而且大部分都是科班出生,我還有機會嗎?或許是沒有抱太大希望,當我通過筆試,進入口試階段時,簡直欣喜若狂,不敢相信自己真的通過考試。這次轉型,對我的生涯發展影響非常巨大,彷彿找到自己的天命。我們每個人的成功處方,就藏在過往的經驗中,無論是否習慣自我記錄,都可以透過探索下面這些「生涯發展歷程」的問句,或多或少挖掘出一些自我成功特質。
 

本文整理、節錄自林萃芬《從習慣洞察人心》一書,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由時報文化授權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責任編輯:皇輔 来源:時報文化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