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新官上任三把火",不過,《南方週末》的報導想告訴讀者,大陸銀監會這一次"整肅風暴",背景深遠,其後勢決不會止於三把火。為此,《南方週末》還專門採訪了大陸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金融專家魏加寧,借他之口,強調"這一輪監管風暴將是持續性的,而非運動式的"。
問題的實質,其實不在於"監管風暴"能否持續,而在於:第一,監管是否能夠有效?第二、中國大陸的經濟是否能夠承受這種持續的"監管風暴"?我想,這兩大疑慮,是所有瞭解大陸經濟弊端的人都難以避免的。
大陸銀行監管之難,不僅來自一直為人詬病的官僚化的治理結構,而且來自其過於龐大的組織體系。換句話說,大陸銀行體系實際上超過了任何治理結構能夠有效治理的可能性範圍。這是大陸當局至今不能正視的一個基本事實。魏加寧在訪談中透露,朱鎔基上臺後,於1994年集中金融監管的權力,實行垂直化領導,結果並未如願。1998年,進一步實行大區分行制度,對地方金融依然是監管乏力,鞭長莫及。為了補救,不得不在地方成立地方政府轄下的金融辦公室,簡稱金融辦,事實上放棄了垂直監管。
魏加寧非常清楚地表達了大陸政治精英,一方面熱衷於大一統,但是又發現行不通的矛盾心態。他說:"從理論上講,為了保持金融市場的統一,制定統一的遊戲規則的基本框架,實行統一的金融監管模式,不僅是必須的也是合理的。但是,由於中國目前經濟發展不平衡現象十分明顯,完全是'一刀切'來實行集中統一監管,既不合情理,也無法做到,監管的信息鏈條過長,中央鞭長莫及"。
那末,這個鞭長莫及的垂直體系,與地方的金融辦能夠實現有效的契合嗎?對於記者的這個問題,魏加寧的回答是,"這是一個難題"。也就是說,大陸的精英階層對目前的監管體制,自己也沒有信心。
與監管集中和分散兩難相並行的,是另外一個同樣棘手的兩難局面。這就是監管的寬與嚴的兩難。眾所周知,大陸經濟對銀行融資高度依賴。雖然關於增加直接融資的議論已經多年,但多是紙上談兵。道理其實很簡單,以國有經濟的名義借銀行的錢,經常可以賴帳不還,在這樣的環境下,直接融資如何能夠發展起來?問題是,對這個高度依賴銀行融資的經濟加強銀行監管,意味著什麼呢?這實際上是迫使癮君子戒毒。
戒毒雖然是好事,但我們這位癮君子就像當年京劇的名角馬連良一樣,不吸鴉片就唱不了戲。馬連良唱不了戲,共產黨尚且受不了,給他吸毒的特權。現在,如果大陸經濟因加強銀行監管而衰退,共產黨能不顧忌嗎?
近幾年大陸經濟通縮的壓力一直很大,支持經濟的一大支柱,就是房地產開發。而房地產市場,正如北京華遠集團總裁任志強所指出的,"供、需雙方完全依賴於銀行單一渠道的支持",事實上"變成由銀行政策在決定和影響市場,而非由供求關係來決定市場"。正因為如此,銀行的監管風暴,可能直接衝擊大陸的房地產市場。這一點可以從目前大陸金融腐敗大案,與房地產業的密切聯繫得到支持。
儘管如此,大陸當局卻必須擺出打老虎的架勢來,因為整個銀行系統的信用正面臨國際社會的挑戰。自1999年,大陸銀行"剝離"一萬四千億不良資產,到2002年,四大國有銀行,又新增一萬七千億不良資產,超過了國際上可以接受的水平。在國際壓力下,大陸當局只好決定再一次向國家銀行大量注資。拿老百姓的稅款,去填國家銀行的金融黑洞,是一件極不得人心的事。銀監會的整肅風暴雖然最終無濟於事,但總算對老百姓作了一個姿態吧!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