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金融中心」北京欲同上海一爭高下

發表:2003-10-09 20:55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在上海呼喊了若干年際金融中心後,北京又意欲把金融街做成國內的金融中心和政策發源地,把CBD打造成和WTO接軌的國際金融中心。中國需要不需要兩個國際金融中心?

  記者多方獲悉,北京正在打算建立國際金融中心,欲同上海一爭高下。

  熟悉情況的內部人士透露:「其基本的思路是在『金融立市』的想法下,把金融街做成國內的金融中心和政策發源地,把CBD打造成和WTO接軌的國際金融中心。」

  「只是名分問題」

  早在今年5月,朝陽區計委就分別委託央行的一些專家和北京WTO事務研究中心做出了兩份研究報告。朝陽區計委在此兩份報告的基礎上進行了綜合,最後得出結論,認為在CBD發展國際金融中心有5大優勢,建議實施。

  北京CBD開發公司深入一些外資金融機構做了社會調查,結果是如果興建成國際金融中心,一些外資銀行和金融機構的辦事處就會考慮升級成分行,一些沒有進入北京的金融機構也會考慮進來。

  一家民間的研究機構特華博士後站,也在今年夏天完成了《首都金融業發展戰略研究報告》,研究的結果是:北京應該發展國際金融中心。據瞭解,該博士後站有一些政府背景。

  朝陽區認為在調查、研究、規劃等先期的準備工作基本完成之後,是時機喊出「國際金融中心」的強大聲勢了。

  在「CBD商務節」期間,10月9日舉辦的「CBD產業發展市長論壇」和10月12日舉辦的「CBD金融發展論壇」,都將以金融發展為主題,邀請知名專家和金融界人士為北京發展國際金融中心吶喊和把脈。

  有關人士透露,如果朝陽區和北京市的領導感覺時機合適,屆時可能正式向外界提出北京建立國際金融中心的概念。

  朝陽區計委也在制定發展金融中心的詳細規劃,包括硬體設施規劃、軟體設施規劃以及面對跨國金融機構的招商引資工作計畫,預計9月底將全面完成。據說,這些思路和規劃只有等領導們「金口」開了之後才能公之於眾。

  「要做的國際金融中心客觀上已經存在了,不管外人叫不叫它國際金融中心」,CBD管委會規劃處的楊善華認為,因為「CBD在經過這幾年的建設和發展階段之後,下一步再往哪裡走已經成了比較重要的問題」,而「建立國際金融中心就是一個不錯的定位,是根據實際情況做出的抉擇」。

  「個人認為,現在僅僅是名分的問題,」楊善華說。為爭這個名分,朝陽區計委已經寫好了厚厚的一堆材料,寫明瞭要分別向北京、向各個部委要哪些優惠政策。

  對於這些優惠,朝陽區計委綜合科的科長朱盛說:「要多溝通,通過內部打報告等各種形式,多方面一起努力」,隨著優惠政策的下達,國際金融中心的名分也就水到渠成了。

  北京動議

  「最壞的結果是申請不到『國際金融中心』的名分」,北京WTO事物研究中心副主任劉英奎對本報記者表示,「但那也會申請到一些國際業務開展許可和一些優惠,CBD照樣可以發展金融業」,「申請國際金融中心的稱號無非就是讓優惠更多些,開放更大些」。

  早在1994年,上海市就提出,要形成外灘金融一條街,並已經明確自己的國際金融中心的定位。十年來,國家優先發展金融的優惠政策蜂擁至上海,雖然北京金融業的產值佔GDP的15%之高,雖然國家金融政策的決策機關和大多數商業銀行的總部都在北京,但是金融方面的優惠北京什麼都沒有留下。

  「在金融環境上,北京和上海整整差了10年。」金融街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功偉感嘆。

  最早的全國10家基金管理公司,有8家將總部選擇過北京,但卻都相繼遷到了上海和深圳,如今只剩下了一家。2001年,還出現了4大基金管理公司集體出逃。而工行票據部、中行數據信息中心、建行信用卡部、華夏銀行信用卡部已經搬遷到上海,其它三大國有商業銀行把信用卡部相繼搬遷到上海的傳言也是滿天飛。

  於是,北京開始了金融動議。其發展金融的說辭最早現身是去年兩會期間,時任北京市市長的劉淇在工作報告中指出,北京今後要重點發展第三產業,而第三產業的領頭羊就是金融保險服務業。這個概念在隨後召開的北京市金融工作會議上被進一步明確。

  2003年初,北京市成立了市政府金融工作辦公室,與市金融工委合署辦公。

  兩個中心

  問題是,在上海呼喊了若干年國際金融中心後,北京又忽然加入競爭,這算不算重複建設?中國到底需要不需要兩個國際金融中心?

  楊善華解釋說,「雖然都說上海是全國的經濟中心,北京是政治文化中心,但是,北京經濟在發展,不能沒有金融」。朱盛也引用專家們的話告訴記者:「金融是一個城市經濟發展的命脈。」

  特華博士後站的負責人王力曾表示:「一個國家可以有一個以上的國際金融中心。因為國際金融中心是分層次的」,因此對於中國來說,「完全可以擁有兩個以上的國際性金融中心」。

  但復旦大學金融研究院主任陳學彬卻持相反的觀點。他認為,雖然一個跨國金融機構有可能在北京和上海同時設立分行或辦事機構,但真正處理業務的中心卻只可能有一個,所以北京和上海是有競爭性的。跨國機構到底把中心放在哪裡要視乎金融機構的聚集程度而定,而這個聚集程度除了硬體設施、軟體設施、優惠政策這些影響因素外,最終是市場進行選擇的結果。

  陳學彬說,要能稱得上國際金融中心,必須有相當多的國際上的金融機構入住,而且還需要有相當的業務量,「但是從上海和北京的現狀來看,兩地都稱不上國際金融中心」。

  既然上海還沒有成為既成事實,那麼,「北京還是有機會的」,陳學彬得到這樣的結論。

  今年4月,上海市計委開過一次研討會,專家們普遍認為上海尚有兩道命題待解,即擴大規模和提高效率。儘管為數眾多的外資金融機構已落戶黃浦江兩岸,但上海在國內的金融優勢並不明顯。

  目前看來,北京最明顯的優勢就在於這裡是政策發源地和全國大多數銀行的總部的所在地。總部在就意味著中心在,因為大多數業務處理和資金調度是必須經過總部來完成的。

  但是,現實是北京的金融環境較之上海還是差了一截,除了上海10年的金融努力以及諸多金融優惠政策外,上海還擁有著證券交易所、期貨交易所、黃金交易所三大金融市場,然而北京一個都沒有。

  朱盛透露,北京市可能會有一個建立金融市場的動議,預期的設想這個金融市場的輻射範圍不能光侷限在北京,如果不能像上海那樣是全國性的,也至少要是區域性的。但是這個動議目前還只在想像之中。

  陳學彬認為,目前的金融市場都已經是網路化的,金融市場設置在某個城市雖能帶動相關產業發展,但這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問題的關鍵是:計畫經濟遺留現象和市場經濟的博弈。

  他認為,金融機構總部的選擇在理論上是要選擇市場最發達的地方,但由於過去計畫經濟的因素,導致大多數金融機構的總部都選在了北京,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這種現像要逐步改變。他說,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把信用卡部轉移到上海就是一個明證,而下一步就有可能將結算中心部門也轉移過去。

  當然,也有另外一個可能,就是在金融機構還沒有把總部搬走之前,北京實現了完全的市場和金融市場的高度發達---那時,北京順勢便成為了金融中心。

  一切都還是變數。

21世紀經濟報導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