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打破沉默 連宋暗暗叫苦

作者:施亮 發表:2004-03-26 17:12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在臺灣大選前,槍擊案發生前後,以及大選結果剛剛揭曉的時候,中共媒體保持沉默實際上是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採取的一種最好辦法,因為中共恐怕也意識到,它對臺灣候選人的民意支持率影響巨大。基本上只要它罵哪個候選人,哪個候選人的民意支持率就直線上升。中共越是恨陳水扁,就越不能開口罵他。

當臺灣總統府前「藍營」的抗議久久不散,局勢日漸複雜的時候,我倒沒有為臺灣年輕的民主制度捏把汗,只是擔心中共在背後操縱,並收取漁翁之利,如今中共的喉舌《人民日報》終於就「藍營」的抗議報出新聞,我反倒鬆了一口氣。我並不在意是民進黨還是國親聯盟在後續的四年執政,而是擔心中共暗中插手臺灣,製造和加劇目前的混亂局面,甚至危及臺灣的安全。如今,中共打破沉默,無疑會喚起臺灣民眾對中共的注意。

藍綠陣營根本的分歧跟「本省人」和「外省人」的族群矛盾有很大關係。其實臺灣的原住民人數很少,漢族倒是佔了95%左右,臺灣人供奉的孔子、關公、媽祖等等也都是從漢地傳過去的。「本省人」和「外省人」本不該有甚麼嚴格的界線和深刻的隔閡。說穿了,「本省人」最擔心的還是「外省人」來自中國大陸,因而有與大陸的獨裁政權暗通款曲,甚至走向統一之嫌,從而讓這些「本省人」也像大陸民眾一樣陷入一個獨裁政黨的統治和一個又一個的政治運動中。實際上,「外省人」也根本不會像「本省人」想的那樣,誰會放著好好的自由和民主不要,去作專制的奴才呢?

臺灣民眾對中國這個國家本身並無反感,正好相反,中國的傳統文化在大陸的「破四舊」中被毀得差不多了,歷史是中共用 「歷史唯物主義」歪曲過的歷史,語言則是中共的政治語言、鬥爭語言,中華傳統中的精華恰恰是在臺灣保持得最好。臺灣民眾對中華傳統的欣賞和實踐恐怕是他們自己也不否認的。那麼臺灣人實際反感的是大陸的獨裁政黨,這才是兩岸統一的最大障礙。

中共想靠「一國兩制」來統一臺灣,根本就辦不到,因為「一國兩制」暗含著「臺灣民主,大陸獨裁」的意思。臺灣人當然會覺得大陸的獨裁是個威脅。國民黨的主張是「三民主義,統一中國」,暗含的前提是大陸也實行「三民主義」,那麼至少大陸要實現「民權」,就是放棄獨裁,這對於中共來說也做不到,所以只能是維持現狀,不統不獨。但因為中共總是喊著「不放棄武力」,大陸民間輿論在中共的操縱下也是一片「打臺灣」的殺聲,謀求臺灣獨立而把大陸攻打臺灣變成類似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戰爭,就變成了維護臺灣安全的一個選項,並因此成就了民進黨人氣日益旺盛的事實。說來說去,臺灣政治生態還是中共的獨裁一手造成的。

民進黨紀念「二.二八」的「手護臺灣」活動極大地激發了民眾對專制的反省,而陳水扁對於大陸的獨裁政權表現出的絕不妥協的態度才是讓民進黨贏得民心和選票的原因。我想,連宋也看到了這一點,因此刻意避免再談「九二共識」──「一個中國、各自表述」以和中共劃清界限。可以看出,連宋這種避免泛藍中出現「紅色」的做法,也使他們的民意支持大幅度回升。連戰在3 月17日的記者會上自己都強調:國民黨不反對「九二共識」,但為了避免市民有所誤解,因此沒有特別強調「九二共識」。

總而言之一句話,誰和中共(不是中國)沾邊兒,誰就會失去民心,反過來講,中共罵誰,就等於是在幫誰。這次中共學了個乖,在大選前極力避免謾罵陳水扁,在大選揭曉後也保持了克制的態度,但看到臺灣總統府前的抗議日復一日,免不了心中竊喜,終於忍不住開始用較大篇幅報導藍營的活動。

雖然中共是對臺灣民主幸災樂禍,巴不得臺灣越亂越好,但它的報紙從來不會被解讀為公正報導,字裡行間只要有一點「藍色」,就會對藍營造成很大的打擊。《人民日報》上「『連宋』今天下午帶領全體國親『立委』靜坐」的報導中,對連宋言論與行動的正面描述,以及對槍擊案的質疑;另一篇「呂秀蓮向布希下『最後通牒』:明天前道賀」的報導中對呂秀蓮的挖苦,恐怕都會讓連宋暗暗叫苦。

中共不喜歡陳水扁這是事實,但是幹嘛要給連宋幫倒忙兒呢?

人民報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