濃縮英國歷史的西敏寺

發表:2004-11-24 00:34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到了倫敦,不能不去西敏寺;要想浮掠英國的歷史,更不能不去西敏寺。
西敏寺坐落在泰晤士河畔喧囂的鬧市區,毗鄰議會大廈和唐寧街10號首相官邸。1045年英王愛德華領教皇旨意頒詔建西敏寺,歷時20年,1065年12月28日西敏寺正式「就聖職」,1245年至1517年間西敏寺再次重建,成為英國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大的教堂之一。不需入寺,僅是它那直逼蒼穹的哥特式風格,寺院外的參天大樹,斑駁的高牆,泛白而彫琢精緻的門窗,已足使人感到蒼古了。
等待入寺的人們在側門前排成了長龍。和我一樣,很多人來此,興趣在宗教朝聖之外。與別的大教堂相比,西敏寺和教會的關係並不那麼單純。16世紀,在英國歷史上以我行我素、多次把包括紅衣大主教在內的高級神職人員推上斷頭臺的亨利八世與羅馬教廷決裂,西敏寺也在1534年被國王控制,並在1540年和1559年兩度被國王關閉。1579年伊麗莎白一世重開西敏寺,但規定由王室直接管理,並將其改建為一所學校,從此管理西敏寺的人不再是主教,而是校長,而且由國王任命。直到19世紀,西敏寺是英國繼牛津和劍橋之後的第三所大學。在我看來,西敏寺是教堂,但更是一千年來英國王室的象徵,因為自愛德華王及其來自歐洲大陸的異族征服者威廉以降,包括現在女王伊利莎白在內的英國歷朝歷代君王,除了愛德華五世和愛德華八世兩位外,無不是在西敏寺加冕登基,坐上王位。就是百年之後,也都長眠寺內。

跨進西敏寺的小側門,熙熙攘攘、車水馬龍的人世,須臾間遁跡得無影無蹤,包圍我的只有幽暗肅穆得有些詭異的拱門迴廊、連綿不斷的石槨銅棺和無處不在的先人靈碑石像,無一不通向死亡,無一不通向茫暗的過去。幾步之間,我彷彿穿越數百年時空,邁跨「陰」「陽」兩界。幾百年來,英國的帝王后宮百年後無不安葬於此,冑室宗親、豪門權貴、高僧大侶、文臣武將、聖哲賢達、巨匠名流乃至布衣百姓者,都以別世之後能歸宿此地為榮。不能葬此的,能立碑銘傳,以志不忘,也是幸事。就是當時未能入寺者,多年之後或移骸寺內,或以衣冠碑像佔一穴之地,也算是對其成就地位的追認。他們按照門第生平,各就各域。如今寺內的墓陵棺碑已多到了摩肩接踵、見縫插針的地步,後來者有的不得不屈就,豎棺而葬。遊人往往前腳還未邁出地上的一塊靈碑,後腳又已踏上了另一塊。幾番不經意後,對逝者不敬的歉疚感也就淡然了,同時也難免感慨西敏寺的近乎「鬼」滿為患。

依次走過一個再一個的棺槨,凝視一座又一座的石像,細讀一塊接一塊的靈碑,每一個人的生平事跡、掌故傳說都是對歷史有血有肉的生動註解,穿織起來,漸漸也勾勒出近千年來英國歷史畫卷的粗線條。從諾曼底王朝到斯圖亞特王朝,從光榮革命到殖民擴張,多少往事被濃縮進這些頑石和精靈之中,在我注目他們時,又從沉睡中甦醒活躍過來,對我或寥寥數語,或娓娓道來,歷史就在這當中復活了。

西敏寺的前部是供禱告佈道的大殿,四周鑲嵌王室人物和聖靈的彩色玻璃圖案;中央陳列著君王加冕登基時的御座,當今女王加冕御座底下曾有蘇格蘭寶石,傳說此寶石在加冕大典舉行前被蘇格蘭人盜走,倫敦竭盡全力,使寶石在大典舉行之際完璧歸趙,重新置於御座之下,其寓意不言自明。後部是王陵所在,世冑的旌旗和徽牌懸列兩壁。不過,西敏寺最讓我心動、更使四方來者神往的,不是這些帝王將相,而是其聞名於世的「詩人之隅」。那是英國文學的殿堂,是一部大理石刻的英國文學史。

詩人之隅,雖以詩人冠名,其實這裡不僅僅有詩人,還有作家甚至作曲家。自喬叟開始,乃至巔峰人物莎士比亞,英國600年文學史上的巨匠名家,大都在這裡可尋。他們於此或長眠,或塑有雕像,或有石碑,以示後人。據說首先稱此地為「詩人之隅」的,是後來自己也立碑其間的哥德斯密司。長眠者如喬叟、斯賓塞、德萊敦等。立雕像的有莎士比亞、華茲華斯、米爾頓等,其像或俯首沉吟,或平坐凝空,或儒雅倜儻。碑分兩種,一種是鑲於牆上的壁碑,另一種是嵌在地上的地碑。壁碑以莎士比亞的雕像為中心,上有雪萊和濟慈,左右是作家奧斯丁和夏洛特三姐妹。地碑一一排列,銘刻的名字有拜倫、湯默斯、艾略特、奧登、詹姆斯、霍普金斯、梅斯菲爾、但尼生、白朗寧等詩人,還有狄更斯、哈代等大作家。

最早歸宿在此的,是英國詩歌的鼻祖喬叟。詩人晚年清貧,1400年病死在寺側一小屋中,原本葬於寺外。150多年後,英國人對這位詩人的認識漸深,才把喬叟遷葬於今日遊客瞻仰的新墓。其後又過百年,喬叟「英詩之父」的名聲方才鵲起。新亡入寺者是奧登,他1973年客死奧地利,第二年他的地碑就進了西敏寺。比照喬叟,他是幸運的。

不幸運的又何止喬叟。如果說西敏寺是英國文學的聖殿的話,那麼不只是中國讀者如雷貫耳的一些大家在辭世蓋棺之時,並不是立刻就被西敏寺接納。莎士比亞,這位英國最偉大的詩人,死於1616年,直到百年之後的1740年,才在寺中有一席之地供後人膜拜,他至今安息在故鄉斯特拉福的泥土中。彌爾頓也未能逃脫這一結局。浪漫派的先驅大師佈雷克生前被世人側目為狂人,老死荒郊,連墓碑都沒有。在他誕生兩百年後的1957年,他的半身銅像才來到詩人之隅。最讓人感慨的是大名鼎鼎的拜倫,這位英國浪漫派詩歌的三旗手之一,生時放浪不羈,鄙薄英國的貴族與教會,死於希臘的民族獨立運動中,埋骨異鄉,其後百多年間,一直被拒於西敏寺外,淪為英國文苑的野鬼遊魂,直到1969年,英國詩社才得在寺內以一方白石為他鋪碑。與這些名至實歸的文豪相比,詩人之隅中也有一些詩人作家的陵墓塑像不僅佔據的空間大,且精彫細琢,然前來瞻仰者往往一臉茫然,對其名姓、作品不知一二。蓋棺不等於定論,又豈止於這詩人之隅,翻遍各國歷史,莫不如此。

詩人和帝王將相共列一室,是我徘徊在西敏寺中感悟到的另一番詩意。承載歷史不朽的,是功業,也是詩句的語言和思想,卻不一定是寺內的頑石。走過寺內幽冷的棺碑和千年的亡魂,我和其他遊人一樣,除了感慨,「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