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著名古塔-阿育王寺舍利塔 世界僅存18座舍利塔之一

作者:意文 發表:2005-10-13 17:33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舍利」,是梵文的音譯,通常意指佛陀的身骨遺物。相傳釋迦牟尼遺體火化之後,靈骨中有許多明亮晶瑩、擊之不碎的堅固之物,分別有白、黑、赤三種顏色的骨舍利、發舍利、色肉利。

當時,古天竺諸國的國王達成將舍利分成8等份的協議,分別由八國建塔供奉。這就是「舍利塔」的起源由來。目前全世界僅存18座存放釋迦牟尼舍利的佛塔,中國擁有兩座,一座在北京的西山,另一座就在「阿育王寺塔」中。

公元前三世紀,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統治時期,其皈依佛教,弘揚佛法,用釋迦牟尼真身舍利建塔,一共建造了八萬四千塔,供養釋迦佛舍利,分布於南贍部洲各地。傳說,阿育王建造佛陀舍利塔時,得到藥師佛鼎力相助。阿育王將佛陀舍利聚攏,摒除一切雜念,誦念藥師佛心咒十萬遍後,十二藥叉明王施展神通,於一剎那間,將佛陀舍利送往世界各地,一日夜建塔八萬四千座。在中國,共建造了19座舍利塔。因系阿育王下令建造,故俗稱「阿育王塔」。

「阿育王寺」位在浙江省鄞縣寧波市寶幢鎮,座落於阿育王嶺墩、鄮山之麓,面對玉幾山。翠崗蜿蜒,群陵起伏,左瓔路,右寶幢。佛家稱為「六殊勝八吉祥地」,是以珍藏佛國珍寶「釋迦牟尼真身舍利」享譽中外的佛教勝地。

「阿育王寺」創建於西晉太康三年(西於元282年),至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是國內現存惟一以印度阿育王命名的千年古剎。為中國佛教「中華五山」之一,也是禪宗名剎「中華五剎」之一。「阿育王寺」建築規模恢宏,佔地8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2368平方米。有殿、堂、樓閣、軒等600多間,佔地面積 124113平方米。寺整個寺院依山而筑,建築結構莊重古樸,集建築、彫刻、繪畫、藝術、園林之大成。殿堂廟宇與蒼茫山色融合一體,山因寺而增輝,寺為山而添色。

傳說,西晉太康三年(西元282年),山西僧人慧達禪師(原名劉薩呵)雲遊至此,忽聽地下傳來震耳鐘聲,從地下湧出一座寶塔,其塔非金玉銅鐵所鑄,又非岩石而造,呈作紫黑色,十分奇特。此塔傳為阿育王所造八萬四千塔之一。

據史載,東晉義熙元年(西元405年),為保護這一佛國珍品,始建塔亭覆護安置佛舍利,並建築一所禪堂。後人也有把義熙元年作為「阿育王寺」的創始之年。南北朝宋元嘉二年(西元425年),又建三級木塔,並開始創建殿宇,使寺廟初具規模。梁武帝普通三年(西元522年),又興建殿堂樓閣,賜寺額為「阿育王寺」,「阿育王寺」由此得名。

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西元1008年),改名「廣利禪寺」。明太祖洪武十五年(西元1382年),賜名「阿育王禪寺」。明清之際,佛殿數度傾圯,屢廢屢興。現存寺廟建築是清康熙十九年(西元1680年)住持法鐘所重建的大雄寶殿,高15.8米,面積870平方米,殿上有乾隆書「覺行俱圓」匾額。

乾隆五十年(西元1785年)增建房屋百餘楹。嘉慶二十三年(西元1818年)又募資興修。光緒十一年至二十九年(西元1885年至西元1903年),重新修建90餘間,筑圍牆,植松柏。宣統三年(西元1911年)重修大殿。

「阿育王寺」尤以供奉舍利塔的舍利殿最為莊嚴,舍利殿始建於1678年。殿面闊5間,高15.3米,石雕重檐歇山,檐間方形額,上鋪黃色琉璃瓦蓋頂,整個建築金碧輝煌璀璨、富麗堂皇。殿正中是高約7米的石塔,內放置七寶鑲嵌的木塔亭,木塔內置有傳為劉薩呵當年拾來之塔。塔高1.4尺,寬0.7尺,五層四角,四面窗孔,塔呈紫黑色,塔身四方形,四面空虛,上有露盤,內懸寶鐘,鐘內有供奉鎮寺之「寶舍利」,佛光閃熠。

塔身四面各彫刻一則佛本生故事:薩棰王子變、舍眼變、出腦變、救鴿變等。據說,從塔孔中可窺見舍利子為一暗紅色小珠。因所窺視角度不同,所見色彩有紅、黃、灰等。石塔後面供置長約4米的釋迦牟尼佛臥像。

寺內有兩元塔,一在東側育王山崗上,稱上塔,晉太康間(西元280年至西元289年)始建,北宋慶歷六年(西元1046年)重建,南宋紹興十二年(西元 1142年)復葺。明正德間(西元1512年至西元1517年)住持廣福募資重修,即今形狀。一在西側山下寺西外,稱下塔,唐開元間建(西元713年至西元741年)。危素《重建下塔記》謂:『大千照禪師撤舊塔而新之,始工於元至正廿四年(西元1364年),越四年成,高十又三丈五尺,廣二丈三尺,中為級道,下設世尊像』。

磚木結構,仿樓閣式,六面七層,高36米,六圍檐宇,是寺內最古的建築。為浙江省內僅存的元塔。每層置腰檐、平座,底層四周有圍廊。腰檐用疊澀、斗拱相結合的方法出挑,每面倚柱柱頭鋪作間用兩朵,與柱頭鋪作同為五鋪作。檐角用發戧起翹。平座表層鋪石板。塔內砌體分層,磚梯盤旋而上,直通第七層。塔剎分兩段,下部呈圓錐形,上部為寶瓶,這是浙江元塔通常採用的形式。

阿育王寺內較完整地保存著歷代碑碣、石刻以及經藏古籍等文物。現存唐、宋、明、清、民國及現代碑刻共58塊。殿內正中上懸豎額宋高宗《佛頂光明之塔》匾,殿前上匾宋孝宗書《妙勝之殿》,下匾為釋竹禪書《舍利殿》。有唐範的所書大唐《阿育王寺常住田碑》(萬齊融撰),唐貫休畫十六羅漢石刻、宋狀元張九成撰書的《妙喜泉銘》,宋蘇軾撰書《宸奎閣記》碑最為珍貴。清乾隆御筆《覺行俱圓》等許多匾額至今仍懸掛於舍利殿。其他有董其昌、梅調鼎、章炳麟等近代名家書寫的碑、匾、楹聯、銘志近百件。

寺後側壁有唐代畫的石雕「四大天王」以及法堂兩側壁上磚雕的「十六羅漢」,其神態逼真、氣韻傳神、豐富多姿,系清宣統元年(西元1909年)按北京皇宮模式建造。西元1916年又重修舍利殿。藏經樓珍藏雍正版《欽賜龍藏》724函、7274卷,南宋刊本《磧砂版大藏經》和日本藏經院編《日續藏》民國影印本等珍品,合稱「三藏」。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