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90%以上的科研成果無實際價值?

作者:傅國湧 發表:2006-10-10 01:5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幾天前,在全國政協「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專題協商會上,全國政協常委張濤指出,每年國家統計的數萬項科研「成果」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無實際價值,形成了大量的「科技泡沫」。統計數據顯示,我國的SCI(科學引文索引)論文數量位居世界第五,然而從1994年到2004年的十年間,每篇文章的平均索引率排在第120位之後。對此,中科院院士陳佳洱說:「一個人一輩子能做成一兩件了不起的事就很不容易了。科技創新重在質量,不能盲目追求論文數量。」

  「科技泡沫」的出現不是偶然的,首先是我們的學術評價體系有問題,現有的評價體系是以量化考核為核心的,只注重科研成果的數量,所有評估、考核幾乎都是按量化標準進行的,一年出多少論文,完成什麼級別的課題,爭取到什麼級別的項目,等等。人們在這樣的標準、尺度之下拿學位、評職稱、拿經費,久而久之,科學的神聖性在許多人心目中自然會不斷流失,科學的求真目標逐漸會讓位於現實的功利訴求,科研被有些人當作了獲得實際利益的敲門磚,當作晉級、獲獎的工具。在追求「短、平、快」的心態下,人們不是在科學研究上挖空心思,經年累月地耐住寂寞,而是琢磨如何走捷徑、找天梯,精力、時間和聰明才智都被用到這些地方去了,於是,許多科研成果成了注水豬肉、注水西瓜,剽竊、抄襲乃至偽造,移花接木,瞞天過海,暗度陳倉,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三十六計,七十二變,幾乎什麼花招都用上了。震驚一時的「漢芯事件」只是其中之一罷了。

  其次,我們的科學人才培養方式有問題。最近,曾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李政道先生在北京演講時提出「一對一」的培養方法,老師跟學生每星期應該有「一對一」的教導時間。他說,自己當年在美國芝加哥大學讀博士學位,他的導師費米教授每星期至少有半天跟他「一對一」地討論物理,使他終身受益。他認為這種方式對於培養最頂尖的科學人才極為重要。現在我們的高校普遍擴招研究生,有些教授一個人帶十幾個研究生,甚至更多,無疑這是一種機械化的、流水線式的培養方式。從數量上看,我們的科學人才真是後繼有人,至少從統計學意義上,碩士、博士的數字年年增長,而實際含金量卻是每況愈下。另一方面,導師老闆化在理工科教授中早已不是什麼稀罕事,研究生替導師打工,幾年下來,干的儘是簡單重複的機械工作,學業上毫無收益的事屢見曝光,前幾年還發生了多位研究生聯名炒了導師魷魚的新聞。「一對一」的培養方式,在這樣的風氣下真變得有點奢侈了。

  再說,我們現在的科研體制大體上還是行政主導型的,科研經費、科研規劃、立項等等都是行政說了算,對於行政管理來說,量化考核為中心的學術評估體系當然是最簡便、最有效的方式了。簡言之,科學共同體本身缺乏應有的自主空間,對於許多科研的具體問題發言權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科學共同體內部對於一些犯規行為之所以未能及時察覺、糾正,形成行之有效的行業自律,守護科學的純潔性,就是與自主性的缺乏有關。本來,科學研究來不得半點虛假,任何浮躁的、急功近利的舉動在科學面前都是要不得的,科學上的每一創造、每一細小的突破都是老老實實、埋頭研究的結果,它有可能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它也可能是「眾裡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但它決不可能是投機取巧、偷工減料的結果,不是靠小聰明就能得到的。一句話,科學是沒有捷徑的,科學研究的規律不能違背。如果硬要按某種量化的評價體系,要求科研人員每年搞出多少科研成果、發表幾篇論文,其結果無非是多出沒有實際價值的「科技泡沫」、「科技垃圾」。

  90%以上的科研成果沒有實際價值,那是一個多麼巨大的浪費,無論人力、時間還是資源都被白白地浪費了,這一事實足以警醒科技界、教育界,該是好好反省的時候了,只有堅守科學意識(或科學良心),回到求真求實的軌道,才能真正恢復科學的尊嚴,才是對科學的尊重,這不是一個紙上的問題。在人類科學史上,科學共同體早已形成一系列必須信奉的道德準則、價值規範,比如實事求是、一切以實驗事實為依據、不能弄虛作假、尊重前人研究成果、不能剽竊掠美,等等,這是科學精神的堅實基礎,科學研究任何時候都不能失去這些信條,反思以量化為核心的學術評價體系也好,流水線式的科學人才培養方式也好,都要從這裡出發,我們才有可能避免「90%以上的科研成果沒有實際價值」再次成為我們的新聞標題。

来源:中國經濟時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