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業重塑MIT 走向品牌

發表:2007-10-22 13:5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全球紡織品貿易配額取消,產業生存條件更為嚴峻。面對中國及新興國家的低價競爭,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下稱紡織所)董事長黃耀堂認為,品牌是臺灣紡織業必走之路,但是品牌創造並非一蹴可幾,更非大多為中小企業的紡織業者所能負擔。在此之前,不妨可以先以「MIT」(Made In Taiwan)的概念行銷全球,重新塑造「MIT」代表高品質、衛生、安全的形象。

黃耀堂指出,臺灣紡織業已有60年的歷史,在過去以代工為主的時代,已打下堅實的製造基礎。然而,以往的「MIT」,多是以低廉的勞動成本取勝,「物美價廉」的產品形象也深深烙印在世人心中,時至今日,更應致力於將「物美價廉」提升至「物優價宜」。

過去臺灣紡織業由於多是代工走向,因此在流行設計方面,都僅止於蒐集和模仿歐美國家,在根基不足的情況下,若是直接自創品牌,不僅困難度相當高,同時要投入的成本也不是一般廠商可以負擔的。不過,正因為臺灣累積了豐富的生產製造能力與經驗,如果能從產品功能的設計加以改良,再注入流行元素,不僅能夠有效提升產品附加價值,也較有機會順勢建立自有品牌。

根據研究,消費者對於產品的評價,「生產來源國」的影響力較「品牌來源國」大。就臺灣經濟實力而言,早已名列已開發國家之林,黃耀堂建議紡織同業在考慮自創品牌之前,應善用「MIT」優異的製造國形象,再注入研發與創新概念,朝產品設計大國邁進,讓「MIT」形象更上一層樓。

黃耀堂表示,品牌是一個名稱、符號、設計或標誌,不僅是辨別工具,同時更代表著對品質的承諾與保證。品牌成功的關鍵在於必須先取得國內消費者及觀光客的認同,才能再談如何開發國際市場。試想如果一個品牌在臺灣都無法被消費者接受的話,遑論要進軍國際,成為知名品牌。

目前臺南企業(1473)「TONY WEAR」及聚陽(1477)「Pica Pica」,一直被視為臺灣廠商自創品牌的成功案例。在亮麗成果的背後,也是歷經了長期的努力,耗費相當多的人力、物力、財力才有今天的成就。

最近中國輸往美國的產品,安全衛生方面頻頻凸槌,黑心產品新聞時有所聞。黃耀堂指出,這正是臺灣宣傳「MIT」形象的最好時機,以「研發在臺、製造在臺」,打響「MIT」的名號。

来源:自由電子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