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為何總得諾貝爾獎

發表:2005-09-29 22:06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早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日本政府就提出了「科學技術創新立國」的戰略目標及相應的政策措施。日本的科研人員數量居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近幾年日本經濟不景氣,2002年度的財政預算總額比上年大幅度減少,但科技領域的預算不降反升。
日本科學家2002年一舉奪得物理和化學兩項諾貝爾獎。至此,日本得諾貝爾獎的總數已經達到了12個,僅2000年至今就有4人獲獎。照此推算,日本「50年得30個諾貝爾獎」的計畫真的可能變為現實。

小柴昌俊:態度決定一切

2002年10月9日,76歲的日本科學家小柴昌俊在東京的家中,得知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喜訊。當他告訴妻子這個消息時,他的妻子禁不住跳了起來,拚命鼓掌。她說:「我的丈夫為此苦苦等候了15年。」

從1987年開始,小柴就開始在東京大學基本粒子物理國際中心做研究工作。中心擁有世界上最大的中微子監測器,深藏在東京郊外群山中的一座廢棄銅礦裡。

科學研究需要耐心和毅力,更需要合作,甚至需要幾代人的努力。小柴昌俊告訴記者:「取得今天的成果,和我助手們的艱苦工作是分不開的。我在項目開始時就培養年輕的研究者,因為我知道沒有他們接上茬,研究很難成功。」在接受《朝日新聞》記者採訪時,小柴重點提到了「責任」這個詞。他說:「我不止一次地告訴我的學生,他們必須樹立責任感,時刻想到自己的研究在花著納稅人的錢,半點都馬虎不得。」

在2002年東京大學的開學典禮上,小柴還應邀做了一場演講,他十分謙虛地告訴那些大學生,自己從大學物理系畢業時,成績只是下游,他還邊說邊展示了自己大學時的成績單複印件,除了實驗課得過兩個A外,其他科目考得都不怎麼樣--10個B,4個C。這麼一個「差生」怎麼就攀上了科學的高峰呢?小柴是這樣回答的:「決定人的一生的,也許不是學習,而是積極工作的態度。」

田中耕一:沒人知道他是誰

所有的生物都含有包括DNA和蛋白質在內的生物大分子,「看清」它們的真面目,是科學家的夢想。如今這一夢想已成為現實。日本科學家田中耕一和美國科學家約翰.芬恩,分別獨立發明瞭「對生物大分子的質譜分析法」,從而分享了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

令人吃驚的是,發明「對生物大分子的質譜分析法」時,他只有25歲,當年註冊專利時,他所在的島津製作所只給了他5000日元(約350元人民幣)的獎勵。獲得諾獎後,他說他並不期望得到公司的特殊獎勵,他說:「我不關心專利會帶來多少收入,因為專利只不過是我的發明的官方證明而已。」

對於田中的個人工作和生活,日本媒體沒有太多的報導,甚至連2000年獲得同個獎項的日本筑波大學教授白川英樹也稱:「不知這個田中耕一是何許人。」人們只知道,他每天8點前到島津製作所上班,風雨無阻,一直堅持到今天。有意思的是,他在得獎前後的惟一區別是,同事們現在開始稱呼他為「先生」了。

日本人發誓要奪諾獎

2001年3月,日本出臺了第二個科學技術基本計畫。該計畫雄心勃勃地表示,要在50年內拿30個諾貝爾獎。當年10月日本科學家野依良志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後,日本政府更是躊躇滿志地重申了這一目標。2002年又是雙喜臨門,看來這個目標並非可望不可及。

為了達到上述目標,日本於2001年在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內設立了「研究聯絡中心」,甚至還邀請諾貝爾評獎委員會的專家免費到日本旅遊。日本人說自己大方,總是喜歡負擔客人的費用,但諾貝爾基金會的人感到受了侮辱,安德斯.巴拉尼(Anders Barany)說:「基金會有足夠的錢,到哪兒去也不需要別人出錢。」瑞典人認為,日本人的所作所為侮辱了神聖莊嚴的科學,其意圖「直白得前所未聞」。英國《觀察家報》則批評日本為了獲獎採取了非常「露骨」的宣傳戰術。

對日本「50年拿到30個諾貝爾獎」的狂言,包括主辦國瑞典在內的歐洲各國紛紛表示譴責。就連日本獲獎者野依良治也評論說,日本政府「沒有頭腦」,純屬「狂妄之言」。

日本人連續獲獎並非偶然

不過,2002年小柴昌俊和田中耕一的雙雙獲獎,的確讓人感嘆日本的科研實力。至今,獲取諾貝爾獎的日本人已經達到了12人,最近3年已有4人獲獎。尤其是在化學領域,日本人已經連續3年獲獎。照這樣發展下去,「50年拿30個諾貝爾獎」實在不是吹牛。

看一看日本的基礎研究,就會清楚它引人注目的成就絕非偶然。1998年,日本科學家發現中微子有靜止質量;2001年,日本科學家找到了宇宙中存在「宇稱不守恆」現象的有力證據;克隆牛技術基本達到實用化水平;正在研製世界最快的超級計算機「宇宙模擬器」。此外,日本在納米和新材料研究等領域位於世界前列,並參與了國際空間站和人類基因組等重大國際合作科研計畫。日本正積極在生物技術、生命科學、信息通信、航空航天、機械、環境、材料和能源技術等各個領域擴張。

無論時代如何變化,無論家境多麼不同,孩子們的好奇心都是一樣的。這種好奇心如果受到鼓勵,可能引導一個人走上科學研究的道路。東京大學綜合文化研究所教授高橋正征說,高中一年級的時候,他的作品沙丘植物研究曾獲學生科學獎,從此,他迷上了植物生態學,一生探究植物奧秘。高橋說,在日本,不少研究人員都有年少獲獎的經歷。

以高橋所獲得的學生科學獎來說,從1957年創辦至今,它已經有了46個春秋。過去歷屆學生科學獎均由民間主辦,2002年則是由負責制定日本科技政策的國家機構--科學技術振興事業團親自上陣。學生科學獎的獎金也大幅增加,最優秀的「內閣總理大臣獎」從5萬日元升到50萬日元。在日本,這樣的獎項多如牛毛。這些活動提高了日本青少年學生的科學興趣和素養。出生於1959年的田中耕一,正是在這樣的氛圍中長大的。

日本並不只重視應用技術

在人們的印象中,日本只是一個善於模仿並消化吸收的國家。另外一點大家公認的是,日本是個應用技術強、基礎科學弱的國家。在以前,這樣的看法或許是正確的,但在金融危機和信息化浪潮後,日本已經由模仿、改良轉向了自主、創新。

早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日本政府就提出「科學技術創新立國」的戰略目標及相應的政策措施。在創新方面,日本既重視集體創新,強調團隊精神與合作,也開始重視個人創新,特別強調培養年輕人的創新精神與尊重年輕人的創新設想。日本學者已經意識到人是創新的主體,有了創新的人才,才能創造出新觀念、新設想、新技術。近幾年日本經濟不景氣,2002年度的財政預算總額比上年大幅度減少,但科技領域的預算不降反升。近幾年日本的科研經費也一直維持在國內生產總值的3%以上,比率居世界發達國家首位。比如2000年,美國的科研經費為2280億美元,日本為1305億美元。

日本的科研人員數量居世界第二。截至到2002年4月1日,日本科研人員達72.8萬人,僅次於美國的110多萬人。世界國際競爭力評價中心(IMD)將日本的綜合國力從國際排行第4位降到了第16位,但其科技單項地位一直保持在第2位,僅次於美國。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