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怕的事實
記者登錄國家知識產權局網站,尋求準確的數據解答。 可怕的事實擺在了眼前。 截至4月5日晚上9點鐘的檢索結果顯示,在中國境內申請的發明專利中,專利申請地址來自於日本的有183196條,而地址為中國的發明專利僅有12632條,美國為122502條。「中國境內的發明專利申請,日本公司超過了所有國家,排在第一位。」上述國家知識產權局負責人說。
具體到企業,中國大多數知名企業發明專利申請數不及日本1家大公司的零頭。截至4月5日晚數據,通過「申請人」一欄檢索,海爾發明專利數為528條,康佳為134條,TCL為162條。相比較之下,松下1家公司在中國申請的發明專利數就達到了16825條,索尼為9817條,日立為8402條。靠專利吃飯的美國高通公司,其發明專利申請量不過1539條。
更可怕的是,記者對比4月3日的檢索記錄發現,短短兩天時間,上述三家日本公司發明專利申請數目以百位數增長,上述三家中國企業發明專利申請數也有增加,不過是個位數在變化。基數尚且不論,中日企業在發明專利申請數的增長速度上,居然相差上百倍。
還好,華為或許能給國人一絲安慰,4月5日檢索結果顯示,華為在中國申請的發明專利數為10270條。
有多少錢為技術而付
「大大小小,海爾有多少種產品?而它擁有的發明專利數卻十分有限,一個產品平均不到一個專利。」一位知識產權界的專家痛心地說,這意味著每生產一臺新的產品,就要多付出一定的技術轉讓費或者專利費,其他廠商情況更加嚴重。
根據商務部統計數據,2006年1∼11月份,全國登記的技術引進合同共9537項,合同總金額203.5億美元。其中,歐盟為中國技術引進的第一大來源,達到了81.7億美元,日本為第二位,引進金額為48.3億美元,美國38.1億美元。
而據上述專家估計,還有很大一部分技術引進合同並沒有登記,「實際上,中國每年要花費500億美元來買技術。」其中,日本是最重要的技術來源國。 而就在十幾年前,日本還是技術貿易的逆差國家。公開資料顯示,在1992年時,日本技術進口額為4140億日元,技術出口額為3780億日元,淨進口額360億日元。 那麼,到底發生了什麼,使日本一躍成為目前世界主要的技術輸出國家。
日本經驗
50年前,日本企業也是在模仿歐美的技術,其技術貿易強國的地位是經過一系列有步驟的政策,慢慢發展而來的。自從2002年日本制定國家知識產權戰略以來,已經召開8次所有省廳大臣參加的知識產權戰略會議。
2003年開始,日本國內有43所大學開始建立知識產權部,並且,僅僅過了1年,其全國490所大學中,就有60%以上已經建立知識產權管理開發系統。同時,在全國範圍內,成立技術轉移機構,將大學的研究成果向民間轉移。
日本在知識產權人才培養上,更是不遺餘力。日本於2006年1月30日,制定了知識產權人才培養戰略,今後10年將培養知識產權專業人才、知識產權創造和管理人才、潛在人才。日本政府宣稱,到2015年,將使其知識產權專門人才增加一倍,達到12萬人,並且目標是,這些人能開展國際活動、具有較高商業意識。
以日本松下公司為例,1987年9月,松下電器首次在中國北京成立合資公司,不到20年時間裏,其在中國設立的專門研究開發公司達到了5家,這些公司中更是網羅了大量的日本和中國本地的科研人才。目前,松下是中國境內發明專利申請數最多的企業。
「差距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中國企業要趕上,所必需的技術積累更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中國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經濟研究室主任張季風坦言。 北京大學知識產權學院教授張平分析,國外大企業在中國可能會申請很多專利技術,但一定不會全部使用。大多數情況下,所申請的發明專利大概有一多半不會真正應用,「因為一些企業申請專利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為了防禦其他公司或者用來轉讓,而不是最終的產品轉化。」
「在技術轉讓問題上,中國企業應該清醒地認識到,無論什麼時候,無論出多高的價錢,最核心技術都是買不來的。」張提醒,核心技術是埋頭一步步做出來的。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中國經營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