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奎德:自強運動與改革開放

-- 一個歷史比較

發表:2008-04-13 12:44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一、自強與同治中興

2008,注定嵌進歷史的一年。在世界各個城市此起彼伏的因奧運聖火傳遞引發的騷亂,揭開了北京奧運的序幕,也揭開了中共的"改革開放"三十週年的閉幕式。

開年以來,對最近三十年的回溯解析已經眾聲喧嘩。本刊的【改革30年】專輯就呈現了各家的多元視角和思路。諸種觀察,不由使筆者的思緒飄回到一百多年前發生的另一場"改革開放"--"自強運動"。

1861 年8月22日,清朝咸豐皇帝駕崩。一場緊張的權力鬥爭隨之展開。皇后慈禧聯合恭親王奕忻等,處決了顧命大臣肅順等老臣,執掌了朝廷大政。其時,剛剛經歷兩次鴉片戰爭失敗,而太平天國之火尚在南方燃燒,滿清王朝內憂外患,風雨飄搖。政變甫得手的新的統治集團,面對危局,急於中興。於是,恭親王奉命組建"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旨在 "力圖自強,以為禦侮之計"。於是,"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改良--"自強運動",又稱"洋務運動",於焉興起。這一運動,持續了三十來年,至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劃上句號。

115年之後,1976年9月9日,中共皇帝毛澤東駕崩。中南海內,劍戟森森。先是,毛的遺孀江青及其政治盟友張春橋、姚文元、王洪文被華國鋒、葉劍英逮捕。之後,被毛整肅的鄧小平出山,至1978年底,華國鋒的最高權力被褫奪,鄧終於主宰大局。其時,中國剛經歷了十年文化革命巨大災難,國破民窮,滿目瘡痍。鄧小平力圖開啟中共的中興,推行改革開放,至今,也有三十年了。

比較這兩場"自強""改革"運動,有不少耐人尋味之處。

自強運動在清廷中樞,以奕忻、桂良、文祥等滿族權貴為代表,在地方,則有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等封疆大吏為骨幹,此外,一大批為革新著書立說的讀書人,搖筆吶喊;一大批渴望採用先進技術的工商人士,奔走創業。一八六五年,太平天國滅亡,國內外出現了一個暫時的和平環境,自強運動步伐於此加速。官方引進外資,允許合資,允許民辦,提倡官督商辦(公私合營),大規模引進西方的科學技術,興辦近代化軍事工業。尤其是當時的上海,慈禧下詔把上海縣提升為上海道,實際上是變成了"經濟特區"。它成了滿清王朝對外改革開放的櫥窗。

這一自強運動,實際上是第一次打開了國門,並引入了不少直至今天我們仍然大體襲用的新事物或新制度、新生活形態、新科學技術。最主要是現代企業制度,現代學校教育制度,現代傳媒,現代交通,現代軍事,現代外交。茲舉其犖犖大者如下:

關於現代企業,原來中國是不存在的。經過了三十年的自強運動,國人毫無所知的近代工業,從未見過的高樓大廈、汽車、火車、電報、電話這些洋玩意兒,從無到有,開始出現在這塊古老的農耕大地上。特別是十里洋場的上海,新鮮事物,各種洋貨,伴隨著洋輪的汽笛聲,滾滾而來,使中國人眼花繚亂,應接不暇。在李鴻章等人的主持下,江南製造局、金陵製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機器局等一批大型近代化軍事工業相繼問世。在短短几年中,就已經具備了鑄鐵、煉鋼以及機器生產各種軍工產品的能力,產品包括大炮、槍械、彈藥、水雷、和蒸氣輪船等新式武器,用於裝備近代化的軍隊。而在華的外資企業、獨資企業、民辦企業、公私合營企業即官督商辦企業所生產的產品,也走出國門,行銷世界。

關於現代學校教育制度和留學政策。自強運動之初,由於對外交涉缺乏通曉外語的外交人才,1861年1月,奕忻等首先提出培養翻譯人才,清政府很快批准,於1862年6月開辦了"同文館",起先,是設英、法、俄文三個班的語言學校,但隨後,就增加了算學、天文、物理、化學、外國歷史、地理、萬國公法、醫學、生理等課程,成了全面傳授西學的學校。

實際上,同文館是中國人自己辦的第一所近代學校,開了中國西式學校教育的濫觴。

與此相平行,自1875年起,教會學校在中國急劇發展。到1899年,教會學校達到約1766所,學生人數增加到三萬多人。其教學內容一般來說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宗教教育。二是中國傳統的儒家經書。三是西方科學知識。

此後,洋務期間,清朝政府還開辦了天津北洋水師學堂、廣州魚雷學堂、威海水師學堂、南洋水師學堂、旅順魚雷學堂、江南陸軍學堂、上海操炮學堂等一批軍事學校。在普通教育方面,1878年張煥倫於上海設立正蒙書院。1898年,北京大學前身的京師大學堂成立。1904年留日學生創中國公學。至1905年,科舉制被廢除,各地傳統紳士、秀才、童生、富商紛紛設立學堂,至此,中國現代的學校教育體系終於得以全面建立。追溯起來,一百多年前洋務派建立的新的教育體制,如分年排課、按班級授課以及考試、升級等制度,一直沿用至今。客觀而論,這一制度是在自強運動中萌芽,在晚清末年的新政廢除科舉後正式確立的。這是一項有重要意義的制度性建構。

至於留學政策,1872年,自強運動期間,清政府開始向海外派遣留學生,十四年間派出了七批,共二百多人。這些人回國後,在許多領域代替洋工程師工作,如福州船政局的國產軍艦都是由他們製成的。新式海軍艦艇的管帶、大副也大都由留學生擔任,中國第一條獨立修筑的鐵路──京張鐵路,也是由留美學生詹天祐設計修筑的。更重要的是,這次留學政策,為以後中國的留學運動開了先河,成為近代中西交流的重要橋樑。

關於現代傳媒和新聞制度,也在自強運動時期發端。1872年4月30日,英國人安納斯•美查(Ernest Major)在上海創辦《申報》。《申報》是當時中國境內擁有客觀清譽的中文輿論重鎮,是歷經晚清和民國的歷史最久的報紙。而中國國人獨立創辦報刊,最先是艾小梅於1873年在漢口創辦《昭文新報》,隨後,1874年1月,由我國第一個報刊政論家王韜在香港主持創辦《循環日報》,同一時期,報人容閎在上海創辦中國大陸第一份由中國人主辦的中文報紙《匯報》。關於外文媒體,1864年7月1日,獨立出版的英文日報 North China Daily News,取中文名為《字林西報》。該報通過通訊員跟蹤中國官員的活動和政治事件,報導國際消息等。《字林西報》以消息快捷,材料豐富著稱。這些報紙,主要集中於租界。當時的租界其實已成為西方向中國展示自身的櫥窗,成為現代生活形態在發源地。

此外關於現代交通,現代軍事,現代外交等也是在洋務運動時才開始出現的。自強運動時期是中國人的生活方式日新月異巨大變化的啟端,今天我們中國人生活中所熟悉的大部分東西及其生活形態,多是在哪個時期萌芽奠基的。

可以認為,雖然政治制度未變,皇權架構未變,但是自強運動(主要在城市)開啟了一個與原來農業社會迥然不同的新形態的現代市民社會。李鴻章稱中國面臨"數千年未有之變局"。從當時自強(洋務)運動來看,它主要形塑了中國人,特別是市民的基本生活方式。可以說,那是中國進入現代世界的第一扇門,是中國現代化的第一步。

於是,經歷自強運動的"師夷長技",在自強運動前期,呈現了一片"鶯歌燕舞"氣象,史稱"同治中興"。

二、歷史軌跡,似曾相識

返觀一百多年後的鄧氏"改革開放",與當年的"自強運動",經歷了不少似曾相識的歷史軌跡。很明顯,兩次改革都直接肇因於此前的大失敗,大混亂,起於危機,起於谷底。因此,幾乎任何一種政策變化,都會導致某種正面效應。

此外,人們不難注意到,由官方出面,引進外資,允許合資,允許民辦,提倡官督商辦(公私合營),大規模引進西方的科學技術,興辦近代化軍事工業,放開留學政策,與西方開展懷柔外交......,在所有這些方面,鄧氏改革對自強運動真可謂亦步亦趨。只不過,用香港取代了當年上海租界的地位,成為金融與信息中心,成為中國面對外部世界的一扇主要窗口。

另一點可成參照的是,洋務運動與鄧氏改革的"進兩步,退一步"一樣,當年洋務派每一步也一樣遇到了強大的意識形態阻力。如,中國第一位到美國的留學生容閎,1854年從耶魯大學畢業,八年後回國,卻等了十年才被曾國藩用於買機器和當翻譯。容閎建議的留學政策,直到他回國15年後才實施。1872年,他帶了120名穿長袍的兒童到美國,同行的還有老式中國教師,好教兒童們學"之乎也者"以不忘本;正如中國 80年代的公費留學生要組織黨小組過組織生活,要到中國使領館匯報思想一樣。另外,當年清朝還派一位保守派與容閎同行,以便監視他並防止兒童被西方思想精神污染。後來,由於精神污染很難防止,於是到1882年,這一留學計畫就付諸東流了。

人們注意到,在有些方面,譬如新聞界與教育界,以及土地產權方面,鄧氏改革開放甚至不如洋務運動。與當年洋務時期不同,改革開放迄今為止,中國仍沒有獨立的民間資本和外資所辦的媒體,也沒有一所真正獨立辦學的私立大學和教會學校。最近的中國,私有產權的合法性雖然寫進了憲法,《物權法》也已出臺,但是仍有巨大漏洞,那就是土地的私人產權沒有得到確認。這些都留下了巨大隱患。當然,也有改革時期超越洋務時期的,那就是,在洋務時期,曾有守舊派怕開礦、鐵路、電報線會破壞風水,這點,在一百多年後的鄧氏改革時期已經不足為慮了,這恐怕是現代革新比一百多年前僅有的進展。

不過總體觀之,相隔一百多年的兩場改革,有驚人的相似處。質言之,中國統治階層在遭遇生死存亡的內政危機與外部挑戰時,雖相隔近兩個甲子,然其反應模式卻遵循一些相同的邏輯:

首先,最高統治者都設立了改革底線,即必須"堅持"者:自強運動時期,慈禧反覆強調:第一,三綱五常不能變。第二,祖宗之法不能變。第三,大清朝的統治不能變。鄧小平也有其著名的"四個堅持":馬列毛主義、社會主義、無產階級專政、黨的領導。其實就是一句話:統治集團的壟斷權力不變。慈禧與鄧,異代同心。

其次,自強運動與"改革開放"的基本目標,都是:富國強兵。它們不是以每個國民的權利與福祉為本,而是以國家尤其是軍力的強大為本。這是其根本的價值缺陷。

第三,順理成章,改革時最為關注的產業,必以軍事工業為核心和主幹,試圖迅速達成船堅炮利。

第四,自強運動時期,企業絕大多數是官辦官營,辦事的商人被掌權的官員壓榨,毫無效率。官辦企業、官僚資本,貪污腐敗,慈禧又派守舊派掣肘,因此,獨立自主的民間企業始終無法起來。鄧氏改革,是抓大放小,不惜血本,國家資本輸血,保護壟斷性的大型國有企業。民營企業融資極其困難,發展之途艱險,導致貪腐空前橫行,貧富高度分化,國富民窮。

由於上述根本弊端,兩次改革,愈近後期,失敗的陰影就愈發濃重了。

雖然經濟、政治、科學技術......各自都有其相對獨立性,但僅僅是相對而已。歷史的邏輯表明,內在的聯繫是難以斬斷的。或遲或早,一旦欲達成西方式的船堅炮利,就得借用它的科學技術;借了科學就得借用其他知識和觀念,接受了新觀念就得改制度,從經濟制度一直到政治制度。最後走到憲政改革以至革命共和。這些是相互關聯,一環扣一環的。事實上多數國家也是這樣走過來的。不過,對統治者言,由於每一步都很不情願,很被動,因此是"走兩步,退一步",令全社會充滿了痛苦和血淚。

1894年,中國對日甲午戰爭失敗。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從此,中國走上了一條大起大落的血腥泥濘的曲折道路。某種意義上,那是自強運動失敗的歷史後果。

1989年,改革開放所孕育的社會張力,導致了一場類似戊戌事件的血腥政變。此後,在更加收緊的政治控制中繼續推行了一種洋務運動式的改革。二十年過去了,雖然經濟增長可觀,但社會危機日深,與國際社會的不諧調性也日益突出。圍繞北京奧運,今年所發生的種種愈演愈烈的事件表明,鄧氏跛腳改革開放的喪鐘已經敲響。是真正進入國際主流社會,還是退出它而重啟冷戰?今後的中國去向,借用一句溫家寶所引的詩:去問問解凍的河流吧。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觀察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