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通脹的代價

作者:陳勇 發表:2011-04-13 12:46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2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大部分市場機構認為,3月份CPI創新高在所難免。這給我們留下一個疑問:貨幣政策自2010年開始緊縮,準備金率至今已上調9次,利率上調4次,緊縮給經濟帶來了疲軟跡象,這種情況下,通脹新高是如何產生的?

CPI繼續上衝

通常認為,本輪通脹的核心原因有兩個:貨幣超發和食品價格上漲。這種看法解釋力不夠:貨幣超發的問題,在邊際意義上已經得到緩解,以貨幣供應M1和M2表示的宏觀流動性已降至歷史正常水平,但通脹似乎仍有上行壓力;關於食品價格,按照蛛網模型,它的上漲總是有週期的,無論從時間長度和上漲幅度看,本輪食品價格總體處於上漲週期的後半段,然而食品價格未見明顯下跌。

另一種看法從長期角度解釋通脹,認為當前通脹處於這樣的過程:中國跨入劉易斯拐點,勞動力成本將面臨長期上漲;城市化加速,農產品相對(工業品)價格長期上漲。因此,中國高通脹可能是長期現象。

按照上述解釋,對通脹形勢的判斷就容易找到依據,因為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韓國和中國臺灣地區也經歷過這一過程。韓國的歷史告訴我們,雖然經歷過食品價格和勞動力成本的長期上漲,但通脹還是具有週期性(有漲就有跌),因為食品價格和工資也呈週期性波動,只是波動幅度隨著時間逐漸變小。

臺灣通脹的經驗是:工資變化決定了長期通脹中樞,食品價格影響CPI短期波動。臺灣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經歷了大約十年的勞動力價格快速上升,以至通脹水平長時間處於高位。不過期間通脹還是存在波動,它很大程度上由食品價格波動所引發。

套用臺灣的經驗,中國通脹中樞確實可能上移。中國扣除通脹後的實際工資增速長期處於12%-14%的水平,雖然最新的數據(至去年三季度)顯示工資仍平穩增長,但未來工資增速進一步上升的可能性較大。食品價格短期還不會下降,農業種植的土地、人工和肥料成本都在上漲,豬肉價格還有補漲要求,在緊供給和弱美元條件下,國際糧食價格仍居高位。進一步地,食品價格向非食品價格傳導、PPI向CPI的傳導還在繼續,通脹預期和通脹自我強化沒有得到遏制,因此CPI進一步沖高的可能性較大。

政策有心無力?

雖然緊縮在持續,但通脹依然可能創新高,挨板子的自然就是政策了。是因為缺乏意願嗎?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將控通脹列為調控的首要任務,中東北非的局勢動盪也說明,控通脹不僅於經濟重要,而且於政治重要,因此無需懷疑控通脹的政策意願。

政策太溫和嗎?如開篇所言,政策緊縮持續時間不短,力度似乎不小,畢竟已經出現了經濟走軟跡象,比如,採購經理指數持續處於同期歷史低位,1月-2月水陸空運輸量同比增速較低,一些重要行業的庫存水平處於高位。

問題在政策調控思路。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控通脹五個方面的措施:控制流動性、擴大生產、流通體系建設、價格監管和補貼,但其作用並不明顯。

控制流動性是控通脹的必要條件,但不是短期通脹下行的充分條件。流動性與通脹之間存在規律,即流動性水平(M1增速)上升(下降),一段時間以後,通脹水平也出現上升(下降),通常這個時間長度是9-12個月。然而這個規律如今被打破,M1增速自去年1月見頂以來,到現在已經14個月。原因可能是,雖然流動性在邊際上收緊,但存量水平依然很高。

擴大生產屬於供給管理政策,具有長期性。即使政策能快速化解導致供給短缺的制約因素,供給的擴大也需要一個生產週期,因此該政策對短期通脹無能為力。至於流通體系建設、價格監管和補貼,都屬於控通脹的輔助政策,難以改變通脹趨勢。

也就是說,這些政策對當前成本(供給)推動的通脹並不能產生直接效果。從經濟轉型的角度看,管理層願意看到食品價格和工資上漲,至少短期不會對其進行控制。而能源原材料價格,要麼和國際市場聯動性較強,管理層無力干預,要麼因為價格控制導致供給短缺,使得下游產品鏈上出現價格上漲。供給管理政策見效慢,需求管理政策目標模糊,當前政策沒有對症下藥。

需求管理

是藥三分毒,通脹形勢至此,政策需要作出權衡和決斷。

當前的政策考慮大概有二:第一,專業機構預測通脹二季度(很有可能在6月份)將出現高點,根據這個判斷,政策制定者現在只需要穩住,等二季度過去,通脹壓力自然就減輕了。這大概可以解釋為什麼發改委不允許一些企業上半年調價。

這種考慮有刻舟求劍之嫌。專業機構在做長時間的通脹走勢預測時,一般綜合翹尾因素和新因素,翹尾因素僅僅是個計算問題,而對新因素的判斷通常依據價格波動的歷史規律,問題就出在這個歷史規律,因為經濟數據所反映的歷史規律,是經濟波動和政策反應相互作用的結果。政策反應往往遵循一種規則,即當某種不合意的經濟波動發生時,政策需要作出恰當的反應以熨平波動。如果有波動而無相應的政策反應,所謂的歷史規律就會失效,這在去年年底發生過一次(CPI 環比大幅上升)。按照歷史規律,春節後食品價格將經歷一波下跌,如今卻未跌,看來歷史規律繼續失效。越是政策消極等待歷史規律實現,機構對通脹走勢的預測就越不可靠。

當前政策的第二個考慮是,既然經濟開始出現疲態,說明政策已經起作用,如果政策加碼,可能會出現「經濟下滑、通脹高企」的最壞局面。

控通脹總是要付出代價的。既然在短期需求管理政策最有效,當前通脹之弦繃得很緊時,政策能做的只能是調節需求。在最低層面上,是控制需求,避免需求成為刺激通脹的新因素,更現實的,是容忍需求下滑,打壓過度需求,從而拉低通脹。

通脹處於一個正反饋過程,當前的政策權衡,不應在保增長與控通脹之間,而是「硬著陸」與「軟著陸」之間。在通脹處關鍵期若政策不得力,進一步惡化的通脹將迫使出臺更加嚴厲的緊縮政策,最終導致硬著陸的後果。同時保增長和控通脹無異於在刀刃上保持平衡,這種成功案例自改革開放以來沒有出現過。

高通脹形勢下的需求管理政策,包括堅決的加息、嚴格收縮銀根和「土根」,這是抑制投資需求和政府開支的關鍵。緊縮導致的需求疲軟,則是控通脹的代價,也是抑制通脹自我強化的關鍵。可以預期,需求疲軟還將弱化刺激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的中國因素,降低輸入性通脹壓力。

来源:財新網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