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論重義

發表:2007-01-22 15:3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中國傳統文化中,「義」不僅僅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古人非常重視的一種道德修養和人格境界。「義」是指道義,即行為是正義的或符合道德規範的。「義」與「仁」的關係甚為密切,所以「仁義」二字經常並稱連用。從某種意義上說,「仁」是「義」的內隱,「義」則是「仁」的外顯。在古代,「義」還常常與「利」相對而言。先義後利,以義制利,是儒家的重要思想。孔子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孟子認為,在「生」和「義」不可兼得的情況下,要「舍生而取義。」

孔子說:「見利思義。」(《論語•憲問》)又說:「見得思義。」(《論語•季氏》)利益是人希望獲得的,但是不能見利忘義。見到可以得到的,要考慮是否符合道義,這是取之有道,見利不忘義的大道理。對此,孔子曾講過春秋時齊景公的例子。齊景公本來是一位繼齊桓公之後可能使齊國再度稱霸的君主,但他後來奢侈腐化,做了許多不仁不義之事。所以齊景公死的時候,儘管他有馬四千匹,可民眾卻找不到他有什麼德行可以稱頌。

如果一個人不義之事做的太多,我們會說他「多行不義必自斃」。這句話來源於《左傳•隱公元年》,大意是總是做不合道義的事情,最終一定會受到懲罰。這句話揭示一個道理,一個人行不義之事或許會一時僥倖得逞,但是如果不義之事做的太多,最後一定會遭到懲罰。古人講「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三尺頭上有神靈,人無論是行善或是作惡,一定會有果報,只是時間的問題。

孟子說:「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孟子•盡心上》)大意是不是自己的東西而據為己有,是不符合道義的。但反過來講,在「合義」的情況下自己該得的利是可以拿的。孔子的學生子路曾救起一個落水者,這個人送給他一頭牛表示感謝,子路很爽快的接受了。孔子知道後很高興,說從此以後魯國必定會有人去搶救落水的人。人只是在不「合義」的情況下才不能將利據為己有。

孟子還說:「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告子上》)這是孟子關於「義」「利」關係的論述。這句話的上文是:「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現實生活中,人們經常會遇到兩難的選擇,就像魚和熊掌都是自己想要的,但是在只能擇其之一的情況下,就要權衡利弊得失。古人認為,雖然生命可貴,但是維護道義更為重要。為了維護道義,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這才是「仁義」之士。

董仲舒說:「義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春秋繁露•仁義法》)即所謂道義的法則,在於端正自己,而不是端正別人。在董仲舒看來,儒家的「仁」是為了「安人」的,所以,對別人要講「仁」;而「義」是「正我」的,是用道義來正自己。

陸九淵認為:「君子義以為質,得義則重,失義則輕,由義為榮,背義為辱。」(《與郭邦逸》)大意是君子以道義為重,得到道義的人就受到尊重,喪失道義的人就不值一提;遵循道義是光榮,背離道義則是恥辱。

陸九淵講的儒家的「義」,要求人們的一切行為舉止,都應以道義為準。符合道義的事一定要去做,這是做人的光榮;而背信棄義的事一定不要去做,因為這是做人的恥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