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晚報:劫後重生請從心靈懺悔開始

作者:資深評論員童大煥 發表:2008-06-06 09:31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我們看見了地震中無數的舍生忘死,我們把它們視作劫後重生的希望;我們看見了地震後擦乾眼淚的堅強,我們把它們視作劫後重生的希望;但是我今天終於看見了地震後發自內心的懺悔與罪感,我把它視為一個國家和民族劫後重生的真正希望與力量之所在。

5月23日,四川省教育廳副巡視員林強上書四川省委宣傳部及2008奧運火炬傳遞四川組委會,請求轉讓其火炬手及觀摩北京奧運會資格,以此表達他作為一個教育行政官員,面對大地震後大量學校倒塌、大量孩子無辜犧牲的自我負罪和救贖。(5月29日《南方週末》)

這樣的負罪感,從這位官員到達悲劇現場--受災最嚴重的北川中學的14日凌晨5點多那一刻即已開始,深埋心中,一刻不得安寧。「我拍了一個學校,離北川中學也就七八百米的距離,根本就沒有倒,一個人都沒有死,就傷了三個。原因很簡單。那個沒倒的學校是中科院捐建的一個希望小學。有捐贈人的監督,質量就有保證。倒塌的學校,大多數應該說不存在這樣的監督機制,質量也就沒辦法保證。」

這樣的聲音發自官員肺腑,堪稱空谷絕響:「這次親眼見到這麼慘烈的生命悲劇,用慘絕人寰來形容,也決不過分。這對我的心靈衝擊,實在太大了。就從這一刻起,我容不得任何對生命悲劇的推諉。面對那麼多孩子的亡靈,面對那麼多破碎的家庭,如果生命的價值還不能戰勝官場潛規則,我們還要官官相護,還要你好我好大家好,那我們就太沒有良心,就太無恥了。那我們就連做人的資格都沒有,更談不上做一個教育工作者了。」 「如果發生了那麼大的悲劇,我們卻一點反思都沒有,一個說法都沒有;如果我們總是把自己的名譽和前程看得比孩子們的生命更重要,這樣下去,怎麼可能有心靈的提升和機制的重建?又怎麼可能永絕後患?」

汶川大地震發生以來,「多難興邦」幾乎成為國人共同的願望與期待。然而,我們是一個多難的國度不假,卻從來鮮見真正的災後興邦的影子!為何?我們從來都缺乏發自內心懺悔與罪感!不可能真正從災難中吸取教訓,不可能從災難中提升靈魂,不可能從災難中進行制度革新。我們習慣了歌頌與遺忘,通過塑造和歌頌英雄(我們固然不乏這樣那樣的真英雄)來掩蓋自身的無能與罪責,然後在遺忘中不斷地重蹈覆轍。悲劇很快會被遺忘,一些人卻在英雄的加冕中加官晉爵。

今天,在蒼涼的地震和心靈廢墟上,我們終於聽到了靈魂深處的一聲吶喊。它是我心靈深處的地震。然而,這樣的聲音太個體,太微弱。我們需要的,是一場全社會的集體反思與懺悔;同時,更需要的,是作為國家和民族心靈最高形式--制度的反思和改進。

然而你會發現,一切依然如故,「體制」依然麻木。就像四川教育部門剛剛宣布校舍倒塌的五大原因:地震超過預計強度;災情發生在上課期間;學生集中的教室和走廊屬於薄弱環節;校舍陳舊落後;學校建築在抗震方面有設計上的先天缺陷。似乎一切都是「天災」,無須對人問責。就像當年的「三年自然災害」。這不正好是「三分天災,七分人禍」的又一見證?!

此次抗災中,哪一個不是拼盡死力,但在巨大的災難面前,每個人都只是力量極其微弱的個體,無法抵抗整個社會的惰性與積弊。當官員的靈魂比災難更冷漠,當官帽在一些人眼裡比人的生命更值錢,當體制的惰性像壓在廢墟中的人們身上的樓板一樣堅硬和冰冷,我們,就不過是在無奈和無為中等待下一次悲劇的降臨,無所遁逃。

我們需要全社會的反思和懺悔,尤其是官員階層的集體反思和懺悔。我們需要以問責為基礎的對公共建築的全面調查取證;我們已經有了史無前例的全國哀悼日;我們還需要一場全社會的心靈洗禮儀式,那就是我們每個人、尤其是官員階層,要對災難中在學校和醫院死去的老師、學生和醫生們,以及他們的親朋真誠地道歉:對不起,我們沒有給你們提供足夠堅固安全的學校和醫院。這樣的儀式,必須很莊嚴、很正式,和全國哀悼日一樣。全中國,都在那一刻靜止,諦聽人們心中的愧疚和靈魂甦醒的聲音、捕捉國家和民族劫後重生的柔軟而真正堅硬的希望。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珠江晚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