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嫂如母」的由來

發表:2011-04-20 21:06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崔氏於1094年去世,享年62歲。包綖一直像待母親一樣孝順她,她去世時,包綖正在都城汴京擔任國子監丞,聞訊之連夜趕回,為之披麻戴孝舉辦喪事。包綖一生清苦守節,48歲時前往譚州任通判,在途中病故,留下四子三女。

崔氏在包氏家族和當時社會上都享有極高的聲譽,「嫂如母」的習俗便由此得來。《宋史》為崔氏立了傳。公公和兒媳,同時被寫進了國史的,這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之中,也是絕無僅有的。

「長嫂如母」包含著兄嫂對幼小的弟妹有撫養的責任,以及弟妹敬重兄嫂這樣兩層意思。這個典故,和宋朝的包拯及其長媳崔氏有關。

據1973年合肥包拯墓出土的墓誌記載,包拯沒有兄長,63歲去世時,其長子包繶已死多年,次子包綖才5歲,由長媳崔氏撫養成人。

包公與元配張氏無子嗣,與續妻董氏生有二女一子,與媵孫氏生一子(媵,就是陪送出嫁之人,也可泛指身邊的女佣)。女兒分別嫁給硤石縣主簿王向、國子監主簿文效。長子包繶二十來歲時病故,留下妻子崔氏和幼子包文輔。

崔氏是荊州人(今湖北江陵),其外公是大名鼎鼎的呂蒙正。崔氏19歲與包繶成婚,婚後第二年,包繶病死。不久,5歲的兒子包文輔又夭折了。

痛失唯一兒子和唯一孫子的包拯和董氏,心如刀絞,但他們的思想還是比較開明的,勸長媳趁年輕改嫁。崔氏說:「公爹乃天下聞人,我能代替丈夫終身侍奉公婆已心滿意足了。」執意不肯離去。看到年近花甲的公公常為膝下無子嗣而長吁短嘆,便說服婆婆為之納妾。包拯執意不肯。於是崔氏安排姓孫的大丫環近身侍候包拯飲食起居。

後來,懷有身孕的孫丫環被不知情的董氏打發回家,生下一個男孩,崔氏偷偷把孩子抱養在自己的房裡。一年後,包拯60大壽,崔氏把孩子抱到壽堂,得知原委,從來面冷如鐵、不苟言笑的包拯不禁也開懷大笑,董氏夫人也樂得合不攏嘴,當即給孩子取名包綖。

包拯去世時,崔氏陪著婆婆,抱著5歲的包綖,護靈柩回廬州(今合肥)安葬。喪事剛辦完,崔氏之母從荊州趕到廬州,要她回荊州改嫁,崔氏堅決不從,說:「我已守節10年,如果想改嫁就不會等到今天了。」呂氏則好言開導:「在家從父,出門從夫,夫死從子,可如今你夫死子亡,這還有什麼節可守的呀?」崔氏說:「我從前沒有離開包家,主要是為了公婆。現在公公雖去,但他老人家留下的骨肉小叔子年幼,包家的門戶全靠我來撐持,我怎能在包家最困難的時候離去呢?」

時任廬州知府張田深受感動,撰《節婦傳》稟報朝廷,皇上傳旨封崔氏為壽安縣君。

董氏去世後,崔氏把她妥善安葬在包公墓地。從此,包家的門戶便由崔氏一手掌管。崔氏含辛茹苦將包綖撫養成人,並娶廬州知府張田的女兒為妻。張氏不幸早逝後,崔氏再次主婚,讓包綖與當朝宰相文彥博的小女兒結為秦晉。後來,又派人到開封將包綖生母孫氏接到廬州,讓母子骨肉團聚。

崔氏於1094年去世,享年62歲。包綖一直像待母親一樣孝順她,她去世時,包綖正在都城汴京擔任國子監丞,聞訊之連夜趕回,為之披麻戴孝舉辦喪事。包綖一生清苦守節,48歲時前往譚州任通判,在途中病故,留下四子三女。

崔氏在包氏家族和當時社會上都享有極高的聲譽,「長嫂如母」的習俗便由此得來。《宋史》為崔氏立了傳。公公和兒媳,同時被寫進了國史的,這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之中,也是絕無僅有的。

来源:網文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