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提倡「仁者愛人」。他本人極富同情心,經常賙濟貧困者。在《論語.雍也》中,就有這樣的記載:「原思(人名)為之宰,與之粟九百,辭。子曰:「毋,以與爾鄰里鄉黨乎?」原思給孔子家當總管,孔子給他俸米九百,原思推辭不要。孔子說:「不要推辭。如果你用不完,送給你的鄉親們吧!」
當然,儘管孔子的「仁者愛人」的思想,並不是狹隘的愛自己的家人和朋友,但他做善事,也是有自己的原則。他主張「君子周急,不濟富」,即:賙濟的只是窮人,而不是富人,應當「雪中送炭」,而不是「錦上添花」。
在《論語.雍也》中,有這樣一段話:子華使於齊,冉子為其母請粟。子曰:「與之釜。」請益。曰:「與之庾。」冉子與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濟富。」
子華出使齊國,冉求替他的母親向孔子請求補助一些谷米。孔子說:「給他六斗四升。」冉求請求再增加一些。孔子說:「再給他二斗四升。」冉求卻給他八十斛。孔子說:「公西赤到齊國去,乘坐著肥馬駕的車子,穿著又暖和又輕便的皮袍。我聽說過,君子只是賙濟急需救濟的人,而不是賙濟富人。」有這樣一個故事:
戰國時期,有一次,中山國君盛情款待國內的名士,由於準備不夠充分,羊肉羹不夠分了,無法讓所有到場的人全都喝到。有一個名叫司馬子期的人,沒有分到羊肉羹,他為了此事懷恨在心,跑到楚國遊說楚王,攻打中山國。強大的楚國,將中山國打得毫無招架之力,中山國最終被攻破,國君被迫逃出國門。他發現有兩個人,一直手拿武器追隨他,不離不棄,便問道:「我都落魄成這個樣子了,你們怎麼還一直跟著我?」那兩個人回答道:「從前有一個窮困潦倒的人,窮得揭不開鍋了,他好幾天沒吃過飯,是您賜予的一壺食物,使得他沒被餓死。我們就是那個人的兒子。父親臨死前,對我們說,不管中山國發生什麼情況,我們必須竭盡全力報效國君,哪怕以死作為代價!」
中山國君聽後,感慨萬千,說:「怨不期深淺,其於傷心。吾以一杯羊羹而失國矣!」
因此,幫助別人,不在於付出多少,而在於是否符合對方的需要。結怨不在於深淺,而在於是否徹底傷了別人的心。中山國君因為一杯羊羹,而亡國,卻由於一壺食物,而得到一家的忠心耿耿。與其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
在現實生活中,適時、適當的幫助,可以增進與他人的情感,而幫助的關鍵,不在於付出的多少,而在於所付出的東西,是否是對方所真正需要的。人生在世,誰都難免需要他人的幫助,而所需要的幫助,有輕重緩急之分。當我們在最需要別人幫忙的時候,得到了別人的幫助,我們會非常感激,終生不忘,甚至願意以死相報。送給一個即將渴死的人一杯水,和在他發達之時,送給他一座金山相比,就其內心感受而言,是完全不同的。將心比心,推己及人。當我們看到別人有困難、有危難的時候,我們應當用我們的愛心,給予關懷,送去溫暖。當別人失意或遭受到打擊之時,我們應當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用自己的真情,去融化對方心頭的冰雪。
唐代偉大詩人杜甫,於759年,辭去官職,攜帶家眷,由華州輾轉來到成都定居。在朋友的幫助下,杜甫在城西浣花溪畔,建造了一座草堂。那座茅草屋,四壁空空,周圍雜草叢生。在他窮困潦倒之時,鄉鄰們「雪中送炭」,為他送來了吃的、穿的、用的。正是在這些好心人的幫助下,杜甫才得以絕處逢生,在這裡寫出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千古名篇。「君子周急、不濟富」,患難之中見真情,危難之時顯良心,在別人面臨危急之時,我們要伸出援助之手。《墨子》中說:「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財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勸以教人。」有力量的人,應該主動熱心地幫助別人;經濟富裕的人,應當用自己財力去支援別人;有知識的人,應當用自己的才學去教導別人。當別人有困難的時候,我們應當多動腦筋,自覺地去做「雪中送炭」的事。
来源:看中國來稿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