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研究院院長的選舉

作者:李學通 發表:2003-02-26 10:19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成立於一九二八年的中央研究院,一直由其創建者蔡元培先生任院長。一九四○年三月五日蔡先生在香港逝世後,中央研究院院長繼任人選問題頗為中國知識界所矚目。按中央研究院章程,中央研究院院長的產生實行「提名制」。即由該院評議會通過評議員投票方式,選出三位候選人上呈國民政府。由國民政府主席從三位被提名的候選人中,圈定一人。當時中央研究院還沒設院士,評議會為全國最高學術評議機構,除負責聯絡國內各研究機關,決定研究學術之方針,促進國內外學術研究之合作互助,並握有推舉院長候補人之權。評議會以院長為議長,設秘書一人負責日常事務。為使本已處於戰火之中的科學事業不再因主持無人而受更多的損失,中央研究院三月中旬即召集評議員赴重慶開會,以選舉院長候補人。 

正式會議開始之前,負責具體主持評議會工作的評議會秘書翁文灝,即與在重慶及已到重慶的評議員朱家驊、王世傑、傅斯年、周仁、竺可楨、汪敬熙、李四光等,就院長候補人問題進行了非正式溝通,徵詢大家意見。時任中國駐美國大使的胡適,似乎是中研院院長最熱門的人選。傅斯年致胡適的信中說:「我輩友人以為蔡先生之繼承者,當然是我公,又以為從學院之身份上說,舉先生最適宜,無非表示學界之正氣、理想、不屈等義。」據說陳寅恪曾聲明,重慶之行只為投胡適一票,但是,翁文灝三月十六日接到一封陳佈雷給他的信,說蔣委員長「盼以顧孟余為中研院院長」(翁文灝日記)。翁文灝次日在中研院與傅斯年等會面時,原樣轉達了陳佈雷信中的意思。不料一石激起千層浪,傅斯年對此「頗表憤慨」,認為這種事先指定的做法「於(中央研究院組織)法不符」。汪敬熙、李四光也「主張應有Academic free spirit(學術自由精神)」。 

翁文灝將眾人的意見很快反饋到陳佈雷處。陳佈雷急忙對翁文灝解釋,說蔣介石只是在與他和張群談及中研院時,提到中研院應歸行政院管轄,院長不宜由評議會選舉,但也「未言決即更改」;「對院長人選,曾提及吳稚暉、戴季陶、鈕鐵(惕)生等,嗣又提及顧孟余」。陳佈雷如此一說,好像反倒是中研院小題大做了。既然蔣本人也只是非正式地提及,並沒有一個斷然的決定,除向陳佈雷說明「盼能依法辦理」,希望不至破壞法律外,翁文灝也就沒有再作更多的表示。此外,翁特意又走訪了陳佈雷提到的,蔣作前述表述時的另一位在場者張群,似乎也沒有探聽到更多與陳佈雷所說不一致的地方。下午,翁文灝、傅斯年、任鴻雋、李四光、汪敬熙一起,又與王世傑專門討論選舉院長事。據翁文灝日記載,當時王世傑只是表示,關於此事,他本人「有二個consciences(良心)」。兩個什麼consciences?翁日記沒記,王世傑具體說沒說也不得而知。到三月二十日,已有更多的評議員到渝,大家又聚在中研院,醞釀院長候補人選,議論所及,主要有胡適、翁文灝、朱家驊、王世傑、馬君武及顧孟余六人。次日,在翁文灝舉行的歡迎宴會席間,評議員們進行了一次民意測驗性的非正式投票。結果翁文灝得二十三票,胡適得二十二票,朱家驊得十九票。 

中央研究院評議會終於在重慶的濛濛細雨中,於三月二十二日正式開幕。第二天,會議進行院長候補人的正式選舉。到會評議員以無記名方式推舉三名院長候補人,結果翁文灝與朱家驊各二十四票,胡適二十票,李四光六票,王世傑四票,顧孟余一票。按照有關規定,評議會將得票最多的前三人具名呈報國民政府。 

按說此事的結果還算圓滿,一方面學者們頂住了最高當局的「條子」,顯示了自己的academic free spirit;另一方面,當局沒有再強行施壓,或搞暗箱操作之類,而學者們選出的翁、朱、胡三人,也並不出當局意外。胡適旺盛的人氣原本也只是國內知識界(主要是人文社會科學界)一種情緒的表達與釋放。陳源的態度可謂是最典型的代表:中央研究院院長胡適當得,但是他「現在在美國的使命太重要,不能回來也是事實」。傅斯年說得更明白「實則我們之選與不選,先生之就與不就皆不相干。」而且他們也沒指望蔣會舍翁、朱而選胡。況且連胡適本人也「並不想做院長」。這在他給夫人江冬秀的信中說得很明確。他的夫人也不願意,而且要胡適拿定主意,不要把人格、思想毀在這個年頭上。 

按說接下來的事應該比較簡單了。胡適是思想家,當時中國名氣大得不能再大了的學者,時任駐美國大使;翁文灝是中國地質學的奠基者,也是當時中國科學家中國際知名度最高的,時任經濟部部長;朱家驊在三人之中學術資歷最淺,但也算是地質學家出身,作過大學教授、系主任,時任國民黨中央組織部長。三人之中圈定誰都沒有什麼困難,甚至不久就已有人向在國內的胡適夫人江冬秀道賀:胡適要當中研院院長了。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從三月下旬直到九月上旬,中央研究院院長的正式任命遲遲沒有下文。實際上,關於中央研究院院長人選問題,自從蔡元培逝世以後各方就一直在較量之中了。 

最不願意胡適此時回國的是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長王世傑。用王世傑的話說,雖然胡適算不上一流的外交家,美國的外交政策也不是容易被他國外交官轉變的。但他認為,美國外交政策中那些可以設法轉變的,胡博士去做就比其他人有效。因此他極力反對讓胡適回國當院長。據信,蔣介石讓陳佈雷「下條子」舉顧孟余的事,就是王世傑的移花接木之計。沒想到弄巧成拙,此事遭到學者們的強烈反彈,選胡適的呼聲反而更高。陳寅恪尤其大發學術自由之說,甚至明確表示:我們總不能單舉幾個蔣先生的秘書。 

最想且最有能力把胡適從美國調回來的,不是傅斯年,更不是陳寅恪,而是行政院副院長兼財政部長孔祥熙。孔祥熙是個對權力和財富慾望都很強烈的人,雖家財萬貫,仍聚斂不止,尤善假公而濟私。尤其是知識份子,對孔祥熙最為反感。傅斯年多次在國民參政會公開攻孔,要求其下臺。而胡適對傅斯年攻孔行為是不贊成的。但是,一九四○年初,為美國第二次對華借款以雲南錫礦砂作抵押事,胡、孔產生矛盾。孔祥熙同意在先,內容對外公布後又反悔,責備條件太高,要求胡適重談。雙方關係由此惡化,孔甚至必欲使胡適去之而後快。中央研究院院長選舉之後,孔祥熙找到了一條排擠胡適的正當理由。 

很快,國內有關胡適將回國任中研院院長的消息不脛而走,甚至駐美大使的繼任人選顏惠慶本人都已整裝待發了。與此同時,孔則不斷組織對胡適的攻擊。「因為他們攻擊的次數太多」,蔣介石也做出「還是請他回來吧」的表示。此時最覺尷尬的要算是胡適了。雖然「並不想做院長」,但此時若聲明不干,那則有戀棧之嫌。因為在知識份子眼中,中研院院長就像大學校長一樣,畢竟屬於學術職務,而駐美大使則是政府官員。「官迷」的名聲對於崇尚自由主義的胡適要算是最重的罵名了,因此他一開始採取了「此時一切不過問」對策。但是沒過多久他就撐不住了。七月二十二日,胡適致函王世傑,對外間盛傳其將被免職事表示不快,且露辭意。收到此信後,王世傑如熱鍋螞蟻,他先後找陳佈雷、翁文灝商議對策,又將信送呈蔣介石。此事的最後決定者蔣介石,此時方正式表示由胡適繼續任大使不變,並囑外交部公開否認外電所傳胡適辭職謠言。二十七日,王世傑電胡適:「外傳調兄返國,均由中央研究院問題引起,政府覺美使職務重於中研院,迄無調兄返國決定。」 

接下來院長的人選只有在翁文灝、朱家驊之間選擇了。一直到蔡元培先生逝世半年有餘的九月十八日,國民政府才正式公布派朱家驊為中央研究院代理院長的任命。 

據張群講,中研院院長人選問題,蔣原意是想讓胡適回來,後又想任命翁文灝,直到最後時刻才決定改由朱家驊暫代。朱家驊明明是合法的三位候補人之一,為什麼不正式任命而只付以暫代之名呢?這大概就是王世傑的conscience。王不想讓胡適此時離任回國,但又覺得胡適因此失去中研院院長犧牲太大,於是欲留此位以待之。故說動老蔣,此時只讓朱家驊暫代。朱騮先此時心中雖頗為不悅,但中央研究院代理院長對他也還是個頗有誘惑力的職位,最後還是同意了。不過胡適從朱家驊手中接掌中央研究院,則是十八年以後在臺灣的事了。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