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臺灣為何沒有發生動亂

發表:2004-04-08 18:26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臺灣的總統選舉落下了帷幕,因選舉結果發生的兩大陣營爭執並未引發動亂。新蘇黎世報週末的一篇文章分析了其中的原因。法蘭克福匯報則以數字報導:臺灣認為自己是中國人的越來越少。

新蘇黎世報說:"自選舉之夜以來,沒有發生導致不安定的動亂或無政府狀態。這歸功於臺灣擁有一個持審視態度的公眾社會,有受過優良教育的中產階層,他們知道如何有效地使用自己不受限制的言論自由權利。

「另外,體系基礎牢靠、工作有效並互相競爭的媒體企業使臺灣成了堪稱亞洲模範的透明社會。加上海島居民生來具有的實用主義特點,給政治脫軌留下的空間很少,不會危及社會秩序、日常工作和高於一切的掙錢活動。前幾年,亞洲金融危機對臺灣造成的損害沒有對其鄰國那樣大,並非沒有道理。」

文章認為,臺灣雖然沒有發生內亂,但是陳水扁面臨巨大的挑戰,首要的任務是彌合島上各族群之間的裂痕:

「陳水扁近年來塑造臺灣人格的活動造成了巨大的族群鴻溝,佔少數的所謂外省人和佔多數的本省人之間的關係變得緊張起來。由於中國的統治者一直把臺灣視為叛離的一個省,臺灣在一個敵對強權的陰影下屈辱求生,所以陳水扁追求臺灣自己人格和脫離中國的願望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他為此付出的代價也是巨大的。人們指責他出自選舉策略的考慮,為了爭取臺灣本地人,不惜把外省人排除於外,甚至歧視外省人。現在,這批人對總統極不信任。陳水扁在大選勝利後提出的團結所有族群的目標,看來很難達到。」

法蘭克福匯報的一篇文章以統計數字表明瞭臺灣人對本土的認同:認為自己是中國人的人數從1992年的26%降到目前的10%,而認為自己是純臺灣人的人數則從12年前的17%上升到今天的42%。文章接著寫道:

「年輕的一代沒有對大陸的回憶,感情上與中國漸行漸遠,四十年代跟著國民黨從大陸來到臺灣的老一代已日益凋零。臺北說,是北京自己加速了這樣的變化。近二十年來,北京把針對臺灣的巡航導彈數目從二十枚提高到五百枚。

「當臺灣非典疫情達到高峰、臺灣力爭獲得世界衛生組織觀察員地位時,北京以一貫的做法、成功地進行了抵制。這樣,臺灣人把北京看作敵對的抵制者就不足為奇了。即使現在仍然談保持關係平衡的『現狀』,實際上現狀早已充滿了變數。」(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