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弦之間的天籟之音(圖)

作者:宇蓮心 發表:2009-03-03 09:48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神韻紐約藝術團在法國巴黎的四場演出圓滿落幕(前排左四為二胡演奏家戚曉春)

【看中國記者宇蓮心報導】兩根弦如何能演繹出如此優美的旋律?看過神韻的觀眾,都對其中的二胡獨奏這個節目印象深刻,尤其是國外的觀眾,幾乎都不約而同的發出了這樣的感嘆:不可思議,只有兩根弦,音色竟然如此優美,音域竟然這樣寬廣,演奏出的旋律竟是如此動人心弦!正所謂「餘音繞樑,三日不絕」,然而當我們的心弦被天籟之音撥動,那心裏的震撼和感動恐怕是終生難忘的。

神韻紐約藝術團在法國巴黎的四場演出已圓滿落幕,第四場演出結束後,記者有幸採訪到著名的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首席鋼琴師杜夫.R.拉多芬達內提(Touve R. Ratovondrahety)先生。他難掩自己激動的心情,興奮的對記者說:知道嗎?今天我覺得最美好的一刻是欣賞鋼琴和傳統樂器(二胡)的合作,我找不到形容詞來描述我的感受,太難忘了,太優美了,當時我好像呼吸都快停止了,或者說我根本都忘記了呼吸,真的是太美了。」

是啊,二胡演奏家戚曉春的一曲「希望」讓人屏氣凝神,渾然忘我,如一縷清泉澆灌了乾涸的心靈,如一抹晨光預示著黎明的到來,她空靈溫婉,超然脫俗,滑轉在兩弦之間的,是那訴不盡的千言萬語,用心聆聽,用心感悟,我們都會為這樣的「希望」而雀躍不止。

外國觀眾為之而傾倒,中國觀眾因此而自豪,然而很少有人知道,二胡在中國其實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它始於唐代,最早發源於我國古代北部地區的一個少數民族 – 「奚族」,因此而得名為「奚琴」。後來「奚琴」由北方向中原地區逐步流傳,由於古代黃河以南地區的漢族習慣將邊疆少數民族統稱為胡人,因此,唐代也將其稱為「胡琴」,邊塞詩人岑參曾有詩云「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說明當時的胡琴已經廣為流傳。

到了宋朝,「奚琴」又常被稱作「稽琴」。宋代大學者沈括在《補筆談•樂律》中記載:「熙寧中,宮宴,教坊伶人徐衍奏嵇琴,方進酒而一弦絕,衍更不易琴,只用一弦終其曲。」這說明在北宋時代人們已有了很高的演奏水平,徐衍為皇帝大臣們演奏「嵇琴」時,雖斷了一根弦,卻堅持不換琴,僅用一根弦演奏完了曲目。後來沈括在《夢溪筆談》中又記載「馬尾胡琴隨漢東,曲聲猶自怨單于。彎弓莫射去中雁,歸雁如今不寄出。」以此後人得知,在北宋時就已經有了馬尾胡琴。

元朝《元史•禮樂志》所載「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顧龍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馬尾」進一步闡述了胡琴的製作原理。到了明清時代胡琴已傳遍大江南北,成為民間戲曲伴奏和樂器合奏的主要演奏樂器。「胡琴」更名為二胡,是近代的事,由於其只有兩根弦,如此更名也許更加形象。

其實每一種樂器都有其自己獨特的音色,比如古琴飄逸秀麗、深邃幽遠,笛子穿石裂雲、悠揚清亮。而深沉蘊藉、陰柔敦厚則是二胡傳統音質的最大特色。然而無論樂器如何獨特,技藝怎樣精湛,如若演奏者無法做到心境澄明,心器合一,那也只能留得不能感人於肺腑的惘然。難怪看完神韻演出的觀眾們總要不約而同的起立鼓掌,以示對藝術家們的感謝敬佩之意,即使在保守的歐洲也毫無例外,原來是那音弦已與心弦一脈相通,仙界飄來的天籟已然打動了聽者的靈魂。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新一期特刊已經發表
請榮譽會員登陸下載
更多會員專刊

更多專題
今日重點文章
更多重點文章
捐助
72小時熱門排行
更多熱門排行
熱門標籤
更多專欄作家
最新文章
更多最新文章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